83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4个

核污水排海,其他国家怎么没动静?

小哈
66个点赞 👍被封锁的答案

只能说时过境迁,

我们来看看我国官方自己过去的公开资料: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就日本政府将福岛核事故提高到7级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日本福岛核事故被提高到最高级别意味着什么?我国需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4月12日,日本政府宣布,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事件和放射事件分级表(INES)》的规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定级为7级,即最高级,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级。7级事件为特大事故,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具有大范围健康和环境影响,要求实施所计划的长期的应对措施。
  从放射性排放量看,INES规定7级事件是指“导致与放射学上相当于向大气释放超过1016贝可量级碘-131的放射性量相应的环境释放事件”。根据日本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估算数据,福岛核事故排放的碘-131总量为1.3×1017贝可,达到了7级事件的定级标准,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排放的碘-131总量为1.8×1018贝可,两者相差10倍。
  从排放模式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1台核电机组在低功率临界状态下的爆炸性排放,为短时间高架排放方式;福岛核事故是3台核电机组部分核燃料熔化后通过受损的压力边界释放,其他机组由于乏燃料水池水位降低,造成部分放射性物质释放。一个月来,福岛核电厂持续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但排放位置较低,大气弥散速度较慢。
  从我国环境辐射监测数据来看,以北京为例,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 5月5日至15日期间大气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浓度较高, 5月8日达到最高(碘-131浓度为290毫贝可/立方米),此后逐步减少,至6月后已经监测不到人工放射性核素。而福岛核事故后,3月30日至今,持续监测到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浓度平均值为1.7毫贝可/立方米,最高浓度(4月6日)为3.55毫贝可/立方米,约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期间监测值的百分之一。
  从气象条件看,前一段时期,福岛地区主要吹西风,大部分放射性物质已向太平洋方向扩散,近期出现东风的概率有所增加,但核电站状态已趋于稳定,释放量有所减少,直接吹向我国的放射性物质较少。
  这位负责人说,日本福岛核事故主要影响日本地区,但由于福岛核事故向海洋排放了大量放射性污水,预计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一定影响。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很小,相当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我国影响的百分之一左右。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还将检测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且浓度可能有所波动,但环境辐射水平不会超出自然本底的涨落范围,无需采取防护措施。
  该负责人指出,福岛核事故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应继续跟踪、监测和评估福岛核事故对我国环境及海洋生态的长期影响。
2011-04-12来源:环境保护部



再比如这一篇: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截至3月30日18:00,环保部门在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宁夏的监测点气溶胶取样中检测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浓度均在10-4贝克/立方米量级及以下。结合近年来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初步确认各地所检测到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来自日本福岛核事故。
由于各地检测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辐射剂量极其微弱,只有10-7微希沃特/小时量级,小于岩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阳等自然辐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0.1微希沃特/小时左右)的十万分之一,仍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正常涨落范围之内;公众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年之内所接受的附加辐射剂量,仅相当于乘坐飞机飞行两千公里所受辐射剂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会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不需要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另据报道,继美国、冰岛、芬兰、瑞典、法国、瑞士、俄罗斯、韩国、菲律宾、越南之后,又有加拿大、墨西哥、英国、土耳其等国宣布检测到了日本福岛核事故释放出来的人工放射性核素,但数量都极其微小,由此给公众带来的附加辐射剂量很低,远远低于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伤害的水平。
下图是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30日18:00继续发布的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监测结果汇总图中绿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环境辐射水平仍在本底范围内,日本核电事故未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产生影响。



这篇:

日前,卫生部门从北京、天津和河南地区露天种植的菠菜中抽检发现微量的放射性碘-131,含量分别为1-3Bq/kg。
“菠菜和辐射值联系在一起,不是说菠菜的辐射值高,而是其大叶、细绒毛的特性容易吸附空气中的小颗粒,所以受到‘青睐’。”专家分析说,在露天菠菜中检出碘-131,恰好出现在降雨之后。降雨加速了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沉降,而且小雨又使这些物质存留在菠菜表面未被冲走,所以在菠菜样品中检出了微量碘-131。
日本在检测所有蔬菜的时候,最早也是从菠菜中检测出放射性物质,为何菠菜容易被“污染”?卫生部解释说,既往核事故中蔬菜放射性污染监测经验表明,露天生长的大叶、表面有微小绒毛的蔬菜,容易吸附空气中沉降的放射性物质。
“碘-131有强挥发性,化学性质较活跃,一旦进入空气、附着在尘埃上后,容易形成放射性气溶胶,伴随降雨落到地面。”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委、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医院核医学科主任蒋宁一表示,碘-131虽然常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但浓度达到一定标准后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清除被辐射蔬菜洗三遍
广东省职防院放射所所长杨宇华指出,目前广东发现的放射性污染物富集量,与其他省份在蔬菜上发现的剂量“相差不多”,大约为蔬菜辐射控制量的1/1000。近期广东本地较大面积种植的莙荙菜、苦麦菜、油麦菜(莴笋)等被纳入主要监测目标。
“放射性碘-131具有挥发性,它的物理半衰期约为8天。”蒋宁一解释说,以100毫西弗的碘-131为例,放8天后就变成了50毫西弗了,再过8天就变成25毫西弗了。大概过了10个半衰期,基本上就没有了。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所长苏旭的说法,以京、津等地检测出吸附碘-131的蔬菜为例,吃2000多公斤相当于拍一次胸片的剂量,吃190多公斤相当于天然低辐射照射一天的量。
专家指出,由于碘-131并不是蔬菜等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现在发现的多集中在叶片表面,且放射剂量极其微弱,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吃青菜的时候要清洗,清洗后辐射物基本上可以完全消除,清洗一遍消除50%,清洗三遍基本上就可以完全清除了。因此,市民不必因此恐慌。
秋刀鱼有被污染可能
4月4日,在日本北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捞的玉筋鱼被检出放射性铯和碘超标。据了解,玉筋鱼是一种寒带鱼,多用来加工成罐头鱼。
“玉筋鱼怕热、懒动不会扩散,但要警惕通过生物链扩散。”黄海水产研究所金显仕副所长介绍说,玉筋鱼是生活在冷水水域的动物,在我国的海域内只分布在黄海中北部一带,“日本受到污染的种群不可能游到中国海域来,也不会游到别的国家的海域去。”
虽然玉筋鱼不会游到其他海域,但是否会通过生物链导致放射性物质扩散呢?对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认为,理论上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估计时间上不会那么快,“关键是量有多少?会不会持续在动物体内蓄积?半衰期到底有多长等等。这些都要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孙松表示。
除了玉筋鱼,其它鱼类是否也会遭到核污染?面对市民的疑问,金显仕表示,福岛附近海域浮游的海藻和浮游的鱼类肯定会被污染,而且浮游生物是随洋流流动的,是多种鱼类的饵料,因此这方面的影响比单一玉筋鱼受污染的影响要大。



这篇:

这里面有一条挺有意思,

13.新闻报道中经常提到的毫希弗和微希弗是什么意思?
希弗是辐射剂量的单位,1希弗表明每千克组织中沉积了1焦耳的能量。1希弗=1000毫希弗;1毫希弗=1000微希弗。
14.新闻报道中的1000微希弗/小时的辐射水平会造成怎样的伤害?
1000微希弗/小时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停留1小时,所吸收的辐射剂量约为1毫希弗。全世界平均的天然本底辐射约为2400微希弗/年。在这样的剂量环境下,短时间停留不会对机体造成明显损伤。

说“新闻报道中经常提到的毫希弗和微希弗”,然而,大家可以去试试搜索下,这两年关于日本排核污水的官方新闻或其他文章,有没有这两个词。




上面的所有文章全部都是我国政府官方原文一字未改,且都在2013年以前,大家看这种行文风格,数据引用,上下逻辑,再看看现在的,对比一下



当年我国官方的公开资料其实非常多,只是篇幅所限我不一一贴出来:


编辑于 2023-08-26 10:34・IP 属地北京
青山布衣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