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3个

为什么“吃苦无用论”越来越盛行?

深藏弓与名
167个点赞 👍

要从三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1)科技发展大幅提高劳动者得产出效率,但同时对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更加复杂。

我经常讲一个本人经历过的事情,小时候的农业生产非常依赖劳动力,大热天农民就得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就我刚记事的时候见过几个专门给人割麦子的劳动力。庆幸的事刚好是我国的高速工业化和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可谓是更新换代极快,从手扶拖拉机到功能更多的机器,需要的强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但劳动强度下降并不意味着产出的下降。人们开始学习新的设备工具的使用办法,引进更好的品种,更科学的去种地,原来的专门替人割麦子的苦力劳动者其实也会学习新的工具,从事更高效的劳动。

这就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人们可以不那么高强度的工作,也能获得比原来更高的生活质量,农村现在虽然也还是要做很多高强度的劳动,但相比于过去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汽车也逐渐成为普通发展农村地区较为常见的生活消费品。所以吃苦和产出是两码事,尤其是科技发展降低了生产对于高强度“吃苦”的依赖。相反,经济学很早就发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和大家的消费能力相对于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后产出的不足,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家都有时间和精力消费,反而是转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关键。

所以不止一次的提出一个倡议,虽然科学不是万能的,但科学思维和科学常识绝对是现阶段最值得依靠的东西,不能一面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另一面却跟着一些既得利益者反智反科学,正如我国的长期坚持的东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产出的蛋糕如何切,决定了现阶段的价值取向

按劳分配为主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不会那么理想,反而是资本收益压过劳动收益,这里的资本不仅仅是钱,包括可以世袭罔替的权利。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既得利益者的壮大,往往潜伏在各个领域,产出被少数人拿去,这时就需要配套防止既得利益者壮大的政策,资本断收税,权利端增加监管。但往往很难推动,比如效率优先问题,市场多数时候有效率的,但政府往往更擅长于兼顾公平,假设市场音速和政策因素都更关注效率,那么公平必然被放弃,结果就是恶性循环,即便经济高增长时也会积累风险,在经济增速放缓时爆发。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多数都想往体制内去?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问题,蛋糕如何切,决定了现阶段的价值取向,在愚钝的人都知道什么是铁饭碗和福利差异。再比如房地产的涨价去库存,代价不止是生育率、金融风险和居民消费能力削弱,更重要的是大家的价值观,都想去分配别人,反而过得更好,那谁还去吃苦?

3)如果出了发展问题,为了大局考虑刀切向谁?

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什么很多看起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推着推着就变了味呢?这就不得不提大局党了,比如大明王朝1566的赵贞吉可太多了,为了所谓的经济短期稳定,总是把一个看起俩很大的风险平摊到普通人头上,直至永远都想这么做,结果是既得利益者不管捅出多大的篓子,都得拿另一有些人的利益去填坑,谁的孩子谁抱?不现实的。

所以每次的决策往往都是砍向能吃苦的人,能吃苦,在所谓的大局党眼里的解决方案下,当然就有吃不完的苦,表现为越吃苦,就业越卷,越吃苦,负债越多,越吃苦未来的保障越少。

所以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科技发展给了居民不吃苦的几乎,但蛋糕的切法又决定了居民的价值取向,最重要的事以前的问题积累以后出现了经济发展问题,这些所谓的高发言权的群体往往希望再苦一苦劳动者来稳住大局,结果就是形成了现在这种局面,越吃苦反而有吃不完的苦。比如挤破头去买房交税,换来的自然是更高的房价和更高的利息,反倒是大家不参与了,让利一个接着一个,更低的利息。更低的价格,更低的门槛,更高的议价权。

最后,科技发展只能解决产出效率的问题,虽然也在稳步推进普通人生活的改善,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居民的生活压力问题,中间还差着几个切蛋糕的环节呢。

编辑于 2023-08-07 13:05・IP 属地安徽
王克丹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