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1年”,也就是说,并不包括2021年。
是的,就是那个被称为“千年一遇”·河南特大暴雨洪灾的2021年。
在这次中央气象台史上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中,对于降雨量的官宣描述是“部分地区特大暴雨(250~400毫米)”。
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到中央气象台在河南特大暴雨洪灾发生后(2021年7月)官宣数据(郑州市平均降雨量458.2毫米)的87%。
如果按照中央气象台在当时发布的另外2个官宣数据(郑州新密市白寨累计降雨量最大达918.9毫米、郑州国家级气象观测站772毫米来计算),那么2023年中央气象台史上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甚至连Top 5的排行榜都进不了。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这次的中央气象台暴雨红色预警是“事前诸葛亮”,而2年前的中央气象台却是“pig一样”呢?
用当时(2021年7月)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在接受官媒采访时的话说就是:
极端暴雨、极端高温仍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这种极端天气科学机制形成非常复杂,再落实到数值预报中,仍缺少有效手段进一步解决,这是我们正在着手攻克的难关。
事实上,当时河南省气象台早就发布了预警。
用河南省气象台副台长、正研级高工苏爱芳的话说就是:
河南省气象局(2021年)7月13日就关注到了,14日开展了省地联合会商,已起草重要天气报告,15日报送省委省政府,第一份预警是7月16日9点50分发布的暴雨橙色预警信号;7月18日17:10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7月20日早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那么问题又来了。
为什么在这次连“百年一遇”都谈不上的中央气象台暴雨红色预警,反而会超过2021年的“千年一遇”特大暴雨洪灾而被称为“史上第二”呢?
在这次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史上第二”暴雨红色预警中,除了山西、山东、河北、河南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帝都市中南部有大暴雨、帝都市西南部有特大暴雨”。
7月29日,帝都市从白天到夜间一直都维持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并持续防汛红色(一级)预警响应。
甚至,帝都市防汛指挥部还提醒广大市民“非必要不外出”,企事业单位除保障城市运行、民生服务等外“非必要不要求员工到岗上班”。
根据帝都市气象局的数据显示,7月29日09时至30日06时,全市平均降雨量228毫米。
这个数字,仅仅只相当于2年前(2021年7月21日)郑州市在短短一小时内的降雨量(超过 200 毫米)。
实际上,当时郑州市(事后[1])发布的是整个东方大国最高级别的红色警报,郑州市当天的降雨量则是整个东方大国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降雨量。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巨大的“高反差”画面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
由于涉及sensitive内容,【此处删除4070字】
乔治·华盛顿说,我们越来越明白,对人类文明威胁最大、破坏最惨烈的,是不受约束的抛瓦,其次才是自然灾害和人类的无知。
楼下保安说,目前最魔幻的现实是,生得计划、死得随机。
⚠️以上内容节选自《郑州,不要为我哭泣》,所有sensitive内容均已删除,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new base[2]中查看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