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这几个研究人员显然是为了名垂青史,这种发现必然获得诺贝尔奖。
所以他们才内部起哄,争先恐后的发表论文,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极大概率应该是真的
哪怕没有实现完全的超导,但他们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只要方向对了,依照外国科学家疯狂的程度,几个月可能就出现重大突破。
特意研究了下超导,以饷各地网友。
超导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它可以在很低的温度下,让电流无阻力地流过,就像滑冰一样顺滑。这种材料也可以抵挡外面的磁场,就像一个保护罩一样。
超导材料是一个百年前被发现的奇迹。当时,一个叫昂内斯的荷兰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冰箱把汞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273℃),然后用电表测量它的电阻。他惊讶地发现,汞的电阻突然变成了零,就像一个完美的导体一样。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见到了超导现象。
从那以后,科学家们就开始寻找更多的超导材料,以及探索超导背后的原理。他们发现,不同的超导材料有不同的临界温度,也就是变成超导体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有些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比较高,有些比较低。科学家们希望能找到一种在常温下就能变成超导体的材料,这样就可以更方便地应用超导技术了。
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这样的材料,但他们已经取得了很多进步和突破。例如,2020年,一些科学家报告了一种含有碳、硫和氢的化合物,在高达15℃的温度下实现了超导性,但需要施加高达250万个大气压才能实现。这是目前已知的最高超导临界温度纪录,但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超导材料还难以大规模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阻碍因素
1、超导材料的制备成本高,难以实现批量化和规模化。例如,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需要高温、高压、高纯度等条件,而且材料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微观缺陷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超导性能。
2、超导材料的工作温度低,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维持其超导态。例如,低温超导材料需要液氦或液氮等低温介质来冷却,而这些介质的价格昂贵,且容易挥发。
以上这两个因素是根本因素。
3、超导材料的稳定性差,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失去超导性。例如,超导材料都有一定的临界温度、临界场强和临界电流密度等参数,一旦超过这些参数,就会发生超导-正常态转变。
4、超导材料的理论机理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指导和预测方法。例如,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类型的超导现象,尤其是高温超导现象的本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但是这次韩国这几个科研人员实现的却是常温常规气压下的超导,并且制作方法还非常的简单,简单到外国都有网友根据论文开始自己买材料,自己制造超导体。

以前都是要么是低温,要么是高压,这次韩国的研究人员也说了,“到目前为止,超导性与材料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阐明。事实上,目前发现的影响超导体超导性产生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力。但温度和压强都会影响材料的体积,似乎在低温或高压下体积减小所产生的应力会引起微小的应变或变形。研究团队称,虽然很难观察到超导材料微小结构的变化,但这种结构变化似乎带来了它的超导性。“
说的很明白了,是结构变化导致的超导现象,这次试验中什么又导致了结构变化呢?
他们发现的超导叫LK-99结构,这个材料与铅-磷灰石非常相似,晶格中出现了铅被铜取代的现象,相关晶胞参数显示LK-99与原始铅-磷灰石相比有轻微的收缩,缩小率为0.48%。铜离子取代引起的应力传递到圆柱体列的铅,导致界面发生扭曲。
对于不少外行人来讲,人家讲的好像有理有据。
再看看,如果一旦这个实现大规模生产,有啥意思
超导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
1、超导发电
超导材料可以实现零电阻的输电,大幅降低发电成本和损耗,提高电网效率和稳定性。
美国的超导磁体能量存储系统(SMES)可以在发电厂和变电站之间存储和释放大量的电能,用于调节电网的需求和供应。
另外,中国正在建设世界上第一条高温超导直流输电线路,预计2023年投入运行,将实现无损耗、高效率、低碳的电力传输。
2、超导磁体
超导材料可以制造出强大的磁场,用于医疗、科研、交通等领域。
例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就是利用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来扫描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另外,磁悬浮列车(Maglev)也是利用超导磁体产生的排斥力来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从而实现高速运行。
还有,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就是利用超过一万个超导磁体来加速和控制亚原子粒子的运动,探索物质的本质。
3、超导计算
超导材料可以发展更先进的量子计算、通信和存储技术,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例如,约瑟夫森结(Josephson junction)是一种利用超导材料制造的微型开关,可以实现快速的逻辑运算和数据传输。
另外,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是一种利用超导材料制造的极其灵敏的磁场探测器,可以用于量子信息编码和读取。
还有,超导量子比特(qubit)是一种利用超导材料制造的基本量子信息单元,可以用于构建量子计算机和实现量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