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沉迷网游荒废学业,只念了个专科,必然的有一种自卑藏在心底。我一直不大相信命运决定论那套,但相信身边让我尊敬的人,我很乐意接近渴望去学习他们。
书中读到的智慧建议,兴许三天就忘了;但从身边尊重的人身上观察到的优点,会激发我更认真的去模仿。 当时最欣赏的前辈,五十多岁,从头开始学英语,很鼓舞我。我发现我工作结识的凡是比我厉害的人,都在学外语(电气行业),便在无数次尝试与放弃后,打算再试试。
学英语的经历是人生第一次让我领会到务实的珍贵,学习是这个世界上最务实的事,知道就是知道,不懂就是不懂,骗不了自己;以为懂得了,却能轻易忘记,无数次的遗忘、重复渐渐形成牢固的记忆。
辛苦起来简直折磨,进步的同时会伴随各种挫败感,无数次想放弃,这种自我挣扎的过程能让人变坚定,想放弃,慢慢克服挫败感,重复,最后渐渐掌握了训练掌握负面情绪的能力。
年龄大了,体会很深,在一个行业工作五六年后,领导跟同事能教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读书总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而读英文书,又能满足需要同时还是提高外语,我学外语的目标很简单,为了能读原版书。
学英语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网络资源发达的今天支付的主要成本就是拒绝用抖音,用节省出来的时间精力学英语。
总嫌身边讲人际关系的书过于鸡汤,就找哈佛教授的书看一看;总嫌自己懒惰拖延,就找耶鲁行为控制科学的教室的书读一读,英语是最实用的工具无之一。
当我需要背单词攒基础的词汇量时,恰好赶上智能手机大行其道,各种背单词的App如雨后春笋一般,我能随意选择,完整的用过两年,国内外背单词的APPs都体验过。
后来张嘴更像是讲外星语而不是外语,又恰好赶上各种基于语音识别矫正发音的App,坚持用了两年,自己朗读的音频能慢慢被人听懂。
需要大量input练听力时,Netflix横空出世,拼车不到20元一个月,每天固定看一两集剧就好了,后来HBO、Hulu、Netflix换着订阅+YouTube premium,外语培训机构一两节课的成本,我能用一年流媒体。
再泛读训练阅读时,zlib+telegram让我原版书自由。
今年ChatGPT横空出世,每天固定写一篇日记,让它帮我revise,世上最好的写作老师。

按照励志故事的逻辑,找到一个好方法,马上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成绩。但真实体验,用这个方法实践了大半年,进步是呈起伏状,依然充满了挫败感,但正是这种如逆水行舟的真实体验,最能让人感受到务实的珍贵。一个好想法,好方法,仅仅是百分之一,重点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执行,是伴随各种挫败感跟调整、优化的执行,后者才是进步跟成长的体验。
这段微小的旅程,帮助我克服了自卑感。人在自卑的时候,看事物重点看结果,在应对同事、朋友的成绩时,自卑心作祟自动跟他人的成绩去攀比,不能全心的替对方感到开心,仿佛他人的成功会使自己落后。克服自卑的过程就是接受自己的缺点,看事物重点看过程,应对他人的成功时,能重点看其过程。把他人的成功看作是1%的想法跟方法时,会傲慢自大;能看清他人的成功是99%的实践跟战胜挫败感时,会由衷的替他人的成绩感到开心,它很振奋人心,能分享到喜悦。
人到中年,还在不断的买笔,第一次体验到不同质量的笔的实用感受有如此大的区别,十多年不曾提笔了,今年第一次写完一支笔芯时,会有一种充盈的满足感。
人不是依据正确跟理智去生活的,是早睡早起对身体好,还是熬夜好;是自己做营养均衡的晚餐好,还是点外卖;是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好,还是去健身房锻炼,大脑擅长的理性判断对这些问题轻松应对,理智跟正确的角度看问题毫无争议。可具体到生活时,我们却轻易违背大脑判断的结果,因为真实的人生大脑是凭感觉行事。
因此让大脑的理性来判断,人到中年还可以成长和进步吗?结果很明显,且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只是它不一定能被执行下去,道理都懂,只是做不到。但那些能激励我们的人,尤其身边的人,仔细观察他们,找到自己渴望成为的目标,观察他们的选择,揣摩下区别他们跟同龄人的什么,这种感性、基于情绪的经历,能真正改变人的行动。
在这个躺平、摆烂才酷的时代,成长跟进步仿佛是空中楼阁,可一旦观察到身边尊敬的前辈、同事、好友,从他们身上体会到成长跟进步的魅力,最能鼓舞自己改变,这种鼓舞是区别于大脑理性判断的逻辑,改变情绪,能改变观念,而观念最能影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