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郭德纲小舅子王俣钦涉嫌强奸入狱,再回头看那本他出的《我眼中的德云社》,还有多少可信的地方?

老黑熊Sub15
10个点赞 👍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二十四史》规模宏大,记载详细,下至天文地理人文,上至王侯将相无所不包,但《二十四史》并不是对历史本身的客观记录,它们是历朝历代官方修订的史书。

虽然这些史书是后代评论前代,但修订史书的目的是以借古说今、教化万方、惩恶扬善,和我们如今的宣传文章一样,史书里充满大量“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所以想要真正了解一个时代,不仅要看《宋史》《新唐书》《旧唐书》这样的史书,还要从民间记录尤其是当时的文学作品里汲取养分。

同理,《我眼中的德云社》也是郭氏德云社的《社史》,只不过是借着“王俣钦”口吻说出来而已,“王俣钦”等于德云社的宣传工具,这里“王俣钦”要打引号,因为我很怀疑真正的王俣钦有没有这样的文笔,居然能写出十多万字的书,王俣钦12年因为在首都机场与狗仔队发生肢体冲突被拘10日,这次又涉嫌QJ,可知这人素质不高。

写书不是个容易的事,写知乎也是一样,要有文字功底,要谋篇布局的行文能力,不是知道些事就能炮制出一本有内容有感情的书,我怀疑这本书是代笔,大约是德云社里的某某某提供写材料,确定些方向,然后写手去组织润色文字,做出一本书来。

所以我认为王俣钦是王俣钦,而《我眼中的德云社》是《我眼中的德云社》,二者并无必然的联系,王俣钦就是挂个作者的虚名而已,和以前谢娜、周笔畅这些明星出版文字矫揉造作、封面特别精美的“印刷品”一样,都是代笔。

后代写前代的史书有的地方尚能毫不讳言地批判前朝的得失,譬如《旧唐书》就敢骂隋炀帝,《汉书》就骂秦始皇,《我眼中的德云社》等于写当代史,当代宣传工具记录当代人物,自然要按上面意思走,捧上司,踩上司的敌人,就像我集团两位一把手都锒铛入狱了,他们在位的时候谁敢直言他们不好,等到他们都下去了,集团各种会议才公开叫嚣要“清理XXX余毒”。

《我眼中的德云社》出版于13年9月,我大约是14年在我老家新华书店里看到的,当时也只读了讲C/H/L几位先生的那一段,写的确实好,感情丰富,很有鼓动性。

13年正是德云社最红火的时候,经历了10年黑八月事件与停业整顿,郭德纲凭着过人的素质和夯实的群众基础浴火重生,一本书的出版周期很长,有的长达几年,有的一两年,出版界一向见风使舵,对于网红书、当代流量名人出的书,要加快速度出版,所以可推测这本书可能是10年就开始酝酿12年投入出版流程。

11年12年的郭德纲志得意满,要总结过去,要宣泄不平,要与“叛徒”宣战,尤其要向观众粉丝解释曹、刘、李、何四位元老退社经过,但他自己不能写,自己写主观性太强,收不住嘴太伤人,我们看《过得刚好》,这里面讲郭德纲从艺经历,讲老前辈和同行欺负他,他骂的时候从来不露出被骂的人的姓名,看《过得刚好》,只感觉郭德纲有怨气有怒气,牙尖嘴利,但看这本书我们并不能解读出当时发生了什么。

《我眼中的德云社》里面的内容特别详实,把事情来龙去脉都说清楚了,就是替郭德纲讲述曹云金的“恶”,他欺师灭祖,欺负郭德纲和王慧,欺负师兄弟,郭德纲如何如何不容易,等于赤裸裸的捧郭德纲,用春秋笔法,一句不提德云社经营上的缺陷,这本书立场代表一切,内容到处是漏洞,就当三流小说网络爽文看就得了。

郭德纲曾说过:我太爱相声了,但我太讨厌说相声这帮人了。其实他们德云社难道不是这样的人成堆么。

我有幸,或者很不幸的17年夏天的某个周末曾经在北京地铁5号线里见过张鹤伦,当时车里没什么人,空座很多,张和他家女性亲属还有他孩子在某一站上了车,他一身黑衣服,抽筋拔骨的把自己扔座位上,一个人摊占了一排,伸开双臂左右双搭座椅背上,分开大脚岔开双腿,也不知道在晾晒什么,家里的女眷抱着孩子远远地站到门口,并不挨近他,他撇这嘴,用一嘴最垮的东北话对他亲属大叫大嚷呼来喝去,那女人不答应,给他个白眼而已。本地小人乍富的回迁户都不这样跌份儿。

他本是有车的,微博里有他开车的照片,这次不知道是要去的地方没地停车还是如何,他亲自坐地铁,与民同乐,“民”看了他的做派表演,确实挺乐呵的,至少他戳破了自己在舞台上的风光无限,还原了自己东北小城社会最底层小混混应有的样子。

那时我还关注他的微博,后来发现有人在他微博下回复他“我在地铁上看见你了”,他还沾沾自喜的回应,然后我就果取关了。我试着找这条微博,没找到。

再说德云社饭圈战略的第一受益人,德云女孩的二爷Z先生,德云社给立的人设是“南京南死里逃生,都摔零碎了”,现在油头粉面,还在三庆园训教粉丝,枪打出头鸟,他也给德云社扛了不少雷,我关注他微博的时候,那是15、16年左右,那时候他常发45°仰望天空的重度磨皮自拍照片,一脸半死不活的表情,配上矫揉造作的文字,像极了我刚上班时厂里两个技校实习生,二人成天踩着片儿懒,走到一甩一甩的,吊儿郎当的混日子,整日在朋友圈发些自以为特别文艺的文字,你们的二爷当初就这得行。

《我眼中的德云社》里的时代,德云社蒸蒸日上,大家顶着压力标着劲儿努力干活,尽管后来郭德纲已经不好好说相声了,但凭着以往一刀一枪打拼出来的人气,德云社表面还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越来越多的没出路的小混混要到德云社投机,群魔乱舞的分会场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大,郭德纲在娱乐圈里的面子也越来越大,所以郭德纲在几年前还敢放话:德云社已经到了最好的时代。

现在的德云社已经堕落了,大家都不好好说相声,一说相声就玩内部梗,譬如说报菜名,逗哏的说“我请你吃香菜”,下面女粉丝乐成一团,正常听相声找乐子的观众一脸蒙圈,有什么可乐的呢,原来捧哏那位在微博里发过一条,他从小就不能吃香菜,都是内部梗,除了粉丝外人都不懂。

相声演员和粉丝自娱自乐,劣币驱逐良币,玩饭圈就能赚钱谁还好好背贯口练基本功,这样的相声社团以后还有什么出路?

文艺发展要向前看,总说当年多么多么火,当年受了多大委屈,当年的观众能理解,但当年的观众早已被德云社被德云少爷们“淘汰”了,因为那些人不够“饭圈”,不够“忠诚”,老观众有见识有脑子,见德云社这幅样子,早就失望而走了。

新的观众没见过德云社当初遭难,对郭德纲没有基本的共鸣,这些人逆反,非黑即白,非要踩一捧一不可,用某些论客的话:“你说那些演员害郭德纲,我没看到,我只见到郭德纲骂别人,郭德纲才是坏人,姜昆是大圣人”,新观众在德云社的堕落和郭德纲的骄横面前,已经是非不分连历史都要否定了。

德云社的出名主要靠网络营销,在如今这种网络氛围下,现在的德云社已经很难有新的理性的观众了,就靠着“二奶奶们”这种饭圈,不知道他们还能挺多久,饭圈总会长大总会清醒,虽然会有新的饭圈加入,但质量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差,一旦饭圈都不能保障德云社收入的时候,德云社怎么办,一旦出现像检抄大观园那种对德云社内部经济的大清查,郭德纲能保证不像某些逃税艺人一样,一溜烟跑到澳大利亚别墅里躲着么。

发布于 2023-07-28 14:43・IP 属地北京
列兵阿廖沙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