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舅子有没有犯事儿先搁一边吧,先说说书。
对《钦口说》里面生日宴这段我一直有个想法,今天总算逮到个合适的提问,可以一表,共同探讨。
我认为书里这段,最大的问题不是可信度,而是情节上有两处留白,造成了逻辑上的不连贯。
其一是曹云金从入席到出来敬酒之间发生了什么,说了什么,没有记叙。
其二是曹云金离开以后又发生了什么,才导致了师娘下跪,也没写。
很多人更重视第二处,也就是师娘下跪这一处。但其实第一处,也就是郭德纲曹云金这一桌发生事情的省略,才是这篇文字最下功夫的地方。真正做到了用留白去刻画人物。
书里怎么写曹云金的?坐下来,吃饭,一会儿工夫就出去骂人去了。
但凡参与过饭局的人都知道,和领导坐一桌,有些环节是无法省略的。特别今天还是老郭生日。曹云金必定得先给师父敬酒,两人得说话。他们一定会有交流。除了师父,师娘、干爹、一众的元老骨干,都得敬,都得说几句。但凡他少一丁点礼数,说一句不该说的话,小舅子就可以把他记录下来,作为曹云金大闹生日宴的证据。
这可比挨个训师弟刺激多了,也更能塑造曹云金孽徒的形象。
但偏偏,小舅子把这张桌子上发生的事情省略了。
这可能有两点意义。
第一,很显然,曹云金在这张桌子上没有什么不周到的举止。他对师父师娘、对于其他同仁说的话,想必都是一些符合这个场景的好话。因为无论曹云金想要和师父交涉什么,这个大好的日子都有打感情牌的必要。
作者刻意不去写他如何和师父师娘、干爹以及一众元老的直接交流,读者就看不到曹云金对于这些人的情感。这有助于将“曹云金”这个角色非人化、简单化。然后就可以通过“挨桌骂师弟”这个情节树立起他无情无义,骄横跋扈的形象。
第二,或许曹云金还在这张桌子上和老郭交流了一些话题,不适合详细描述。而且也绝对无助于树立孽徒形象。
当然了,你可以说是因为小舅子不在主桌,看不着。但是纵观这本书、这段文字,小舅子明明无处不在,无所不知啊?总之,主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第二处留白,大家讨论得非常多了。曹云金拜关公出走,郭老师泪洒未央宫,后头师娘给师兄弟跪一个。逻辑问题也很明显,曹云金撒野大家同仇敌忾一起骂他还差不多,怎么师娘倒给徒儿们跪下了。
另外我也补充一点,也是关于写作上的,很有意思。
曹云金在主桌上,少不了敬酒。拿着酒杯出来挨桌训话,肯定也不少喝。小舅子描述曹和王海之间的“矫情”,说什么“我吃不饱,我不够吃的!”又是给老郭磕头又是给关公磕头,赌咒发誓推推搡搡,有点生活经验的人应该很有画面感了——
十有八九就是喝多了。
但作者没写他有没有喝多。因为一旦明写他喝多了,这就首先是个酒品问题。必须先把酒醉这个因素剔除,才能突出曹云金有道德问题。
不过呢,如果他装醉闹事,不是更能突出他的道德败坏?但作者并没有这么明示。他只留下了一片模糊。我想,也能说明些问题。
以上就是我要说的两处留白。
而这段文字精彩的地方还不止这,我再说一处春秋笔法。
“挨桌的训话,挨桌骂人。”
朋友们,训话和骂人,在酒桌这个环境中,在曹云金和其他字辈这个身份差异下,语意是非常宽泛的。并不是指着鼻子问候一户口本才叫骂,我随口胡诌一句,“你小子就是个懒鬼,平常好吃懒做的。以后好好给师父效力,不许再偷懒了,听到没有?”
这也可以被形容是训话,是骂人。
顺便还有郭鹤鸣的一句佐证,说曹云金挨个敬酒,要大家伙好好给师父效力不许生二心。这你可以信,也可也不信。但有一点啊,小舅子说曹云金骂遍众人没骂他,那么他写两句曹云金骂的难听的有什么难度?或者说他骂谁骂的最凶也行啊。
还是和之前所有的关键部分一样,诶,不写了。
他可以写曹云金说自己吃不饱,他可以写曹云金在关老爷面前发誓再回德云社就是个XX。
XX都来了,可见他并不害怕记录脏话。
但偏偏就有那么些个最能说明曹云金是个烂人的地方,诶,他不写了。
您琢磨琢磨,有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