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借用好友
对人格魅力的诠释,也来分析一下张无忌。庵溪老师在她的回答里是这样说的:人格魅力不是才华、品德、性格,人格魅力是一种必须放到具体情境中去作用的多变体。在我目前的初步想法里,人格魅力是一种人与外界的戏剧张力。
参见:
那么张无忌身上的戏剧张力首先就体现在正邪冲突上。张无忌父亲是武当掌门张三丰的得意弟子张翠山,正派中的天之骄子;母亲是天鹰教教主殷天正的女儿殷素素,统称为“魔教妖女”。所以张无忌从血统上就注定既不是正派也不是反派了。
小说里为了把故事说得比较合理,专门设计了冰火岛的情节,让张翠山和殷素素突然和整个武林隔绝,从而避免冲突和阻挠,放下各自的身份立场结合在一起,这才生下张无忌。等到他们终于离开孤岛重回武林,所有的正邪冲突就都回来了。
结果当然很惨,张无忌小小年纪就目睹亲生父母双双死在眼前,自己还被玄冥神掌所伤,即便是张三丰也没办法治好。正派没办法医治,那么只有找邪教试一下,所以就有了常遇春做担保,跟着胡青牛学医,张无忌就这样慢慢接触明教,一步一步从一个武当弟子变成了明教教主。
你可能会说明教又不是反派,它只不过被称为“邪教”罢了。没错,金庸就是想让读者意识到这一点,为进一步讨论所谓“正邪”问题奠定基础。话说,通常人们讨论的“正邪”问题从来就跟正义或者邪恶无关,而只是立场问题。
比如,明教是一个邪教,并不是因为它干了什么坏事,也不是因为明教中人个个道德败坏。只是因为明教不是中原武林土生土长的门派,明教的组织架构和行为模式与众不同,比如他们不是师徒相传,而是整出护法、旗主这种东西,因此明教就被所谓“正派”天然排除在外,成了“邪教”。既然你成了“邪教”,那么你的所作所为必然包藏祸心,你们肯定暗中做了不少坏事,只是没有被揭穿而已。这就是《倚天屠龙记》里大部分武林正派的“正邪”逻辑。
可能你又要说,邪教中人行为乖张,都是偏执狂,殷素素因为俞岱岩的事就要杀龙门镖局满门。可是在小说里,偏执的并不都是邪教中人,比如灭绝师太、周芷若等正派人士在偏执这方面恐怕不遑多让。不过,跟邪教中人不一定是反派一样,灭、周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反过来说,张无忌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不是那种能够让所有人都喜欢的男主角,而是一个优点缺点都很明显的,拥有一颗“凡人之心”的角色。
比如,张无忌最被人诟病的就是他在爱情上不够忠诚。我觉得张无忌不是不忠诚,恰恰是因为他往往自我代入到对方想要的“张无忌”,才表现出性格上的软弱、犹疑不决,不是辜负殷姑娘就是辜负敏敏郡主。
在殷离面前,张无忌一直扮演的是“凡人”曾阿牛,一路陪着她,还答应娶她为妻。偏偏殷离并不吃这一套,人家反而喜欢那个寡情薄意的张无忌。同样,面对周芷若前后两次结结实实的下狠手,张无忌都可以代入角色理解她,原谅她。而且张无忌入戏太深,殷离都死了,还要在墓碑上写“爱妻之墓”;跟周芷若结婚,他也可以信誓旦旦。在这些具有戏剧张力的情节中,正正凸显了张无忌作为“凡人”的真实心境。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后记里说:
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领袖,当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强做了,最后也必定失败。中国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将结论明确地摆在那里。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敌人之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是极强的权力欲,张无忌半个条件也没有。
金庸所说的“大领袖”大概率就是题主心目中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他们的特点就是克制、果决和手握权柄。这三个特点张无忌当然都没有,他不能克制自己的天性,也没有什么决断力和权力欲。在小说的第三十二回,张无忌被周芷若设计,让他相信是赵敏杀了殷离,偷了倚天剑、屠龙刀,还召来炮舰想至他们一行人以死地。换做别的大侠,赵敏决计难逃一死,可是张无忌的犹豫不决却给了赵敏洗脱冤屈,重新赢得爱人心的机会。当然,也因为张无忌的犹豫不决,纵使真相大白,他也可以原谅周芷若。充分做到拖泥带水、藕断丝连。就像我们在现实中认识的那些人一样,有时候好的不得了,有时候又气死个人儿。
人性可以是复杂的,对于更多可能性的探索和追求本来就是文学的应有之义。作为射雕三部曲第三部的主角,张无忌没有了前两部里郭靖和杨过的痴情和专一,却多了一些凡人的彷徨和踟蹰,反而更显得真实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