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个回答

金庸为什么要塑造张无忌这个毫无人格魅力的主角呢?

韩槑槑槑脑袋
7个点赞 👍

这个问题下面又有人来割裂张无忌,把少年张无忌从“张无忌”的部分里拿出来了。

成年张无忌和少年张无忌不一样吗?成年张无忌不如少年张无忌什么?

张无忌在半空中翻了个筋斗,左足在一株松树的枝干上一勾,身子已然定住,于轰轰雷震中朗声说道:“后学晚辈,明教忝掌教务张无忌,拜见三位高僧。”说着左足站定松干,右足凌空,躬身行礼。松树的枝干随着他这一拜之势犹似波浪般上下起伏,张无忌稳稳站住,身形飘逸。他虽躬身行礼,但居高临下,不落半点下风。

这是成年张无忌。

张无忌既见形迹已露,索性显一手功夫,好教少林僧众心生忌惮,善待谢逊。他这一声清啸鼓足了中气,绵绵不绝,在大雷雨中飞扬而出,有若一条长龙行经空际。他足下施展全力,越奔越快,啸声也越来越响。少林寺中千余僧众齐在梦中惊醒,直至啸声渐去渐远,方始纷纷议论。空闻、空智等知是张无忌到了,自不免平增一番忧虑。

这是成年张无忌。

张无忌笑道:“你若回去说起此事,不免惊动旁人,我不如点了你穴道,在此等我如何?”那知客僧忙道:“小僧决不敢说,张教主放心。”急急忙忙的转身便去。

他是不会挟制人吗?只会被人挟制?有没有可能是如周芷若一般自作聪明的人太多了?有没有可能会做的事情可以选择不做,张无忌的“不为”才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张无忌的“软”只是因为他太强,强到不需要计较而已呢?

有些人“为”,是因为他不能“不为”。

有些人“不为”,是因为他没有能力“为”。

有些人“不为”,是他在“为”和“不为”之间选择了“不为”。

觉得少年张无忌和成年张无忌不同,这就是很世俗表面的理解能力,因为少年张无忌不够强,计较的东西更多一些,所以他就“有性格”“有棱角”了,成年张无忌太强了,无所执了,所以他就面了懦弱了。实际上他根子里的性格稳定得很。


至于张无忌的魅力,对我来说是一以贯之的“天然真切”而已,不懂的不必勉强。

非常不理解有人拿“老实人”来概括张无忌,实际上他常有母亲狡狯的那一面。比起“老实”,还是“天然真切”更符合我理解里的张无忌,这是张无忌的难得之处,他的善良、他的人生原则都不是被道德公约规训而来的,他对人的亲善之意是小动物式的本能,纯然真诚不作伪的,所以他也有一种天然的平权观念,无论身份甚至物种。

张无忌永远是少年的年龄少年的心态少年的气息,北冥孤岛、蝶谷象牙塔、昆仑桃源的生活经历,让他从未社会化故而对一切事物:男性女性,上位下位,强者弱者,人类动物,都能平等敞开拥抱的纯然天性,都让张无忌给我扑面而来一阵清新的气息。

聪明而不精明的人,天然真切的人,往往会成为一面镜子。你看他,实际上看到的是自己。他就像倒影一样,映照人性的恶,也映照人性的善。我记得之前有个帖子讲:“我不敢评价他,我怕我不经意的恶”,也是这个道理。但没人会承认,因为这意味着,也许得诚实面对自己性格里不光彩的那一面。

小无忌很好,让人共情又怜爱


大无忌却是“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编辑于 2023-07-27 00:48・IP 属地浙江
漉人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