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战争,如何秉持立场,孟子早就教给中国人了。
公元前314年,齐国派十万大军进攻燕国。
燕国的国王哙好名昏庸,听信小人谗言把国政都交给国相子之,燕王哙自己反而都成为其臣下,国内大小事都悉听子之裁决。子之执掌朝政三年,国内大乱、百姓恐惧。
燕国的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密谋讨伐子之,夺回大政。齐宣王从大臣那听说燕国的情况后派人对燕国太子平说齐国虽然是小国但是也明大义,举义旗,齐国愿为太子平所用。太子平得到齐国的声援后,加紧了要攻打子之的计划。
这天,太子平和将军市被聚集了党徒部众,率兵包围了王宫,并与王宫的守卫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未能取胜。
子之的背后是燕王哙,子之借助燕王哙的影响离间市被和太子,而导致将军市被和王宫附近的百姓反过来攻打太子平,后来子之以平叛为由杀死将军市被,将其陈尸示众,并发文逮捕太子平,由此造成数月灾难,死者达数万人,众人恐惧,百姓离心。
齐宣王了解到情况后去问孟子这时候该不该攻打燕国。
孟子对齐宣王说:以前纣王无道,老百姓恨不能食其肉,文王武王顺天应人,出兵讨伐纣王,一日即克。现在攻打燕国,正是文王武王伐纣的时机。
齐宣王以匡扶正义为名,从靠近燕国地界的五都发兵由渤海进发攻打燕国,燕地守卫的士卒也不应战,燕国老百姓痛恨子之,闻听齐国来攻打子之,纷纷打开城门迎接,结果齐军五十天就攻破了燕国国都,燕王哙自缢,子之被押送到齐国,处以醢刑。
齐军到了能左右燕国国王废立的地位,他们的首领匡章不约束将士,齐国的将士在燕国胡作非为,又引起了燕国百姓的痛恨。
齐宣王又来问孟子:有人劝说我趁此机会吞并了燕国,也有人劝说我不要吞并燕国。以一个万乘之国去攻打另一个万乘之国,五十日就打下来了,这不是兵革之利能办得到的,应该是天意吧,我担心不吞并燕国必定有上天降下来的灾殃,吞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到:吞并它,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吞并,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它,燕国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以前古人也有这么做的,文王就是这样。
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老百姓用粗陋的饭筐装着饭,用鄙陋的酒壶装着酒来迎接齐国的军队,齐国不到五十日获胜,难道有别的原因吗?燕国的百姓这么做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齐国吞并它,水更深了,火更热了,百姓会像当初迎接齐军一样迎接其他国家的大军来解救自己了。
齐宣王返回后一时没了主意,此时西边的赵国、秦国不愿意齐国扩大自己的地盘,一起给齐国施加压力,齐国最终把军队撤回了国内。
孟子的立场就是永远站在老百姓一边,老百姓水深火热,甭管齐国也好,魏国也好,都应该攻打燕国,孟子赞成这种攻打。
攻打下来之后,如果老百姓仍然欢迎,高兴,即便是吞并占领它,孟子也赞成。
攻打下来后,如果老百姓不高兴不待见,吞并占领它,孟子就反对。
孟子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就体现出来了,以百姓心为心,而不是以强权、强兵、强利
现在我们看俄罗斯和乌克兰,如果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得到乌克兰老百姓的欢迎,那么就赞成这种行动
如果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得到乌克兰老百姓的反对,那就不赞成这种行动
我看到的是乌克兰军民一心,一致对外,所以我反对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这是一场不义之战。
如果美军入侵乌克兰,乌克兰的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我站美国这边。
如果美军入侵乌克兰,乌克兰的老百姓恨之入骨,我站乌克兰这边。
所有的战争,判断其正义与否,如何秉持立场,孟子已经教给中国人如何选择了
挺俄者还是没弄明白挺乌的人为什么挺乌,在挺俄者的眼睛里只有利益没有立场,特别是当利益被一种不可言说的宏大立场裹挟的时候,挺俄者便迷乱了方向,丧失了价值判断的能力,或许他们就没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