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其实2018年时,北大清华就推出了实名预约游览的小程序:
暑假期间,北大校园向团队和个人一天开放预约总名额共3000人,其中上午、下午各1500人。
清华方面,每天设置的名额上限为8000人,既能维持学校的基本秩序,又能尽量满足公众需求。
同时,北大规定,每个手机号、身份证号,假期内只可成功预约进入北大一次。行程变化需先取消预约后重新申请。
清华每个手机号、身份证号,每周只可预约进入清华一次。
据介绍,这是为了公平起见,把尽可能多的预约名额留给公众。

据我观察,当年每天放出的预约名额也并不是很多,而且同样对于游览路线有着严格的要求:
北京大学东侧门是放行个人入校参观的指定通道,位置在地铁4号线北京大学东门站A口西北,其他校门不能通行哦!
清华大学需从西门南侧的个人参观专用通道经人证核验和安检后进校参观,参观结束后从西门出口出校。
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当年似乎没有机构趁机把“游览名校”这件事当作买卖、当做产业来做。
偶尔听说一次“有偿服务”,也就是通过同学介绍一位清北的校友,让人家带着进校转悠一圈,然后请人家大吃一顿,顺便交个朋友。
三年特殊时期过去之后,看来大家是被憋狠了。清北不过是按照18年的“旧例”,重新开放了预约系统而已,却迎来了事先没有想象到的巨大流量。
每天“有限”的预约名额和近乎“无限”的入校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和矛盾,催生了各种各样的“研学团”,带领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名校氛围。
讲真,我觉得这些能够“各出奇招”,“寻访”在校师生或者已毕业校友,想方设法弄来入校名额,真真正正带着孩子们游览校园的研学团,已经算是众多“团”里的一股清流了……
君不见那些以“研学”为名,带着孩子们去郊区军训或者学农,提供非常恶劣的食宿条件,还美其名曰“提升孩子的吃苦能力”的机构,用极尽节省的成本,赚取了不菲的利润,还把自己高高矗立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花了上万的费用,让孩子顶着40度的高温,去名校门口跟校门合了个影,更甚者去不知名的郊外军训学农打地铺,不知家长会不会心疼,毕竟都是亲孩子……
当然,据很多家长说,也不是家长和孩子们没事找罪受,而是放假前,老师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出了暑假出去研学的要求,所以学生们才不得已而为之。
咋说呢,光处罚北大想赚点钱的校友,可能远远起不到规范研学市场的作用吧,希望未来管理措施能够更加釜底抽薪、治标治本一些……
发布于 2023-07-26 18:29・IP 属地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