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了,认识资深从业者,对这行还挺了解的。研学旅行的乱象不是一天两天了。前阵子,广东佛山的一位家长反应孩子学校组织的5天5980元研学活动,就在晚上引起过轩然大波,有网友说,“明明可以直接抢的,还带你旅了个游!”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什么是研学旅行,那就是:「行走的课堂」,强调在“行走和体验”中进行学习。教育部提倡研学旅行,初衷是好的。将课堂搬到行走的路上,从书本中出来,走到生活中去,看世界,接受文化的浸润。听着就很诱人。从此,研学旅行成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行业获得了如火如荼的发展。
当然了,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以研学为业务的企业也茁壮成长了起来。

当教育变成了一门生意,可能就不那么阳光了。
作为生意,研学旅行都有哪些坑
溢价高
溢价高的商品,一般符合以下特征:
1、垄断(技术、市场、资源等等);2、信息差;3、概念悬让你看不懂
而研学,占全了。据我所知,活得比较滋润的研学企业,模式一般是搞定学校领导(一般是私立),然后以学校官方的形式自上而下的推。酒喝到位了,其它都好商量。这,是符合垄断的特征;
各种路线的交通、酒店、餐费。。。再加上一些“教育”附加,都合在一起是个黑箱,这符合信息差的特征;
“以世界为课堂”、“steam”、“体验式教育”、“多元文化国际接轨”,这,符合概念悬让你看不懂的特征。
三个特征一合体,就成了明晃晃的镰刀,让韭菜瑟瑟发抖。
焦绿税
商品出现溢价,完全是市场的正常现象,如果你对溢价有充分的认知,并且愿意为此买单,这完全是ok的。
但可悲的是,被过渡包装后的研学产品,在打市场时会狂挠家长的痛点,很多家长都是在咬着牙为自己的焦绿买单,这和盲目去跳编程课、科学课都是一样的道理。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人家帮你把钱花出去了,减少焦虑了,倒也是功德一件。
专业性
这水可就更深了。
朋友参加过路线和课程的研发,大原则就是,路线找性价比高的、课程设有宣传亮点的。注意是有“宣传亮点”,而不是真正价值意义上的亮点。比如“感受名校氛围,树立远大理想,提升国际视野”,让人感觉b格马上升了n个level,只要去了,分分钟走上人生巅峰。
你比如,题主说的这个北大校园转一圈。这还了得,四舍五入从此就是上过北大的人了,整个人气质都不一样了。
然后再加上“学习”的附加值,在每个景点加一些教育元素,讲讲历史、写写小作文,中途各种摆拍打卡,发给在家里翘首期盼的家长们。看着儿行千里还这么活蹦乱跳欢声笑语,老父亲老母亲一拍大腿,流下了欣慰的泪水。——这钱花的太值了!

这里面的专业度体现在哪里呢?真的有资深研学教育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吗?孩子的收获到底有什么?带队老师什么资质?呵呵,主打一个心照不宣吧。
安全性
安全性这里就更暧昧了,一般情况不会出太大问题,经营企业嘛,底线还是要有的。但真遇到不可控因素呢?不好意思,合同里撇清的明明白白。总之签合同时,长点心吧!

研学旅行,是必须的吗?
研学,理念是好理念,东西是好东西,但真不是必须的!
既然知道了研学的底层逻辑和核心价值,不过就是走向生活去进行体验,家长也能带着去体验啊!体验就一定要花很多钱买吗?有钱的去健身房办卡可以健身,没钱的就不能去公园跑步健身了?
有条件的去参加一下,没坏处,没有条件的,也不必有任何的亏欠感,没事领着去大自然跑跑,捉捉小鱼小虾,认识下植物动物,参观下学校、博物馆;再不济,给派点家务活,体验下扫地擦地、烤个披萨、煎个鸡蛋,就挺好!
感兴趣的话,还可以看看答主的这篇编程排坑回答:
更玄学的,人工智能娃娃抓起:
随便看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