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回答

为什么西方人最怕专制与无神论?

椰子
82个点赞 👍

历史上的中国,经过历代战乱,真正的炎黄子孙在中国的国土上已经没有多少了。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是由百越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戎狄集团融合而来的。(也既现代科学证明的四大基因集团)。华夏集团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惨烈的大屠杀,除了当时的一些叛将,顺民能活下来,真正的汉人除了福建一带的客家人(南宋遗民),已经几近绝迹。

华夏集团的人口的特征,经中外历史学家的考证,应该是黑眼瞳,单眼皮,三绺胡子,A型血。而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数都是深褐色眼瞳了。

只是到了近代、由于环境的污染和痢特灵药物的使用,人们的眼瞳都多被黄染了。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炎黄子孙身上有三项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的生理印记。 一是铲形门齿。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我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 二是青斑。新生婴儿的尾骶部或其他部位常有淡灰色或青灰色的斑块,既“蒙古斑”。我国新生婴儿几乎都有这种特征,一般一二岁时褪去。 三是内眦褶。在眼的内角处,由上眼睑微微下伸,遮掩泪阜而呈一小小皮褶,旧名“蒙古褶”。我国大部分人有这种褶,而外国人却无此褶。 人类学家判断,这三项印记,是由炎黄祖先遗传而来的,其中铲形门齿可追踪到旧石器时代的远祖。

造成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锐减、有汉朝前期、赤壁大战之后的人口大萧条,有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和末年的五代十国大混乱、大屠杀,元朝的蒙古兵南下的大屠杀。历史上这几次大的战乱,是造成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剧烈变动的主要原因。

司马迁记载:秦国攻魏杀8万人,战五国联军杀8万2千人,伐韩杀1万人,击楚杀8万人,攻韩杀6万人,伐楚杀2万人,伐韩,魏杀24万人,攻魏杀4万人,击魏杀10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前262年击赵白起杀尽42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又攻赵杀9万人……前207年项羽坑秦降兵20万。战国末中国人口2千万人。秦始皇守五岭用兵50万,防匈奴30万人,修长城50万,造阿房宫秦皇陵的130万人(其中受宫刑者达70多万人)。以至于“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

从公元前195到公元前205年西汉建国初期,共历十年。秦朝末年有2000多万人,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族为夏后氏后裔,始祖叫淳维,殷时称荤粥,秦时称匈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匈奴的单于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楚汉战争时,头曼之子冒顿杀父自立,又东灭东胡,西逐大月氏,掠夺了大量的土地、财富和几十万人口,形成了一个东接朝鲜,北至西伯利亚,西达西域,“南与中国为敌国”的强大奴隶制国家。

汉武帝时,由于当时的黄河的故道还是陕西的渭河,(黄河掉头进入宁夏,是宋朝时发生的一次大地震造成的,地震后黄河才出现了向北穿出了长城的改道,进入了宁夏和内蒙。椐说是当时的张蘅发明的地动仪,就证明过这次地震。)陕西一带因为没有黄河的屏障,特别容易遭到匈奴的进犯,所以人口非常稀少。

从三国到东西晋时期,陕西一带已经成了羌胡之地。(真正的秦人后裔应该在两广一带;这是在秦帝国时,一个名叫赵陀的将军,领着三十万大军征两广,因苦战不下,最后都留到了两广,他们又成立了一个新国家的原因。)

在汉朝中叶,匈奴屡次进犯中土,屠杀百姓,掠夺财富。至今在陕、甘一带仍有匈奴人的、当地人叫做“吴儿堡”的遗迹。(吴儿堡就是匈奴人打入内地后后,掠夺了当地的大量财富和人民子女,并在陕、甘一带筑吴儿堡安置,以供他们奴役。)匈奴人泛指汉人都叫做吴人。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国内50%的人死亡。

根椐现代科学家研究考证:动物的性情是可以遗传的,比如说,狗的性情和猫的性情就是不一样。人也没有脱离动物的范畴,所以性情也是可以遗传的。

椐现代科学的考证:以肉食为主的动物,容易激怒和冲动,攻击性最强.以青蔬食物为主的动物,性情多驯良。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五胡融入中华民族后,以北方为多,所以北方人口多豪爽,南方人口多柔情,这也是食物造成的民族基因不同的关系。

汉末的三国鏖战,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中国,全国人口仅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尚不如现在中国一个城市的人口多。“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三国鏖战是造成当时的中国人口大萧条的主要原因。

西晋的「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到西晋时期,胡人已经遍布北方各地,关中地区尤其众多。当时人江统在其著名的《徙戎论》中惊呼,“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五胡乱华之前,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汉人人口。五胡乱华时期,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  

《晋纪》、《晋书》记录了当时的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五胡乱华时后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华人口大融和时期。当时以长江为界的这一段时期,长江以北地区的人口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眼睛开裂度较小,长江以南地区的人口的特征是眼睛开裂度较大,这就是因为南方的百越集团融入中华的原因。

留在北方的人命运很悲惨。匈奴、羯等族人的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煌”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展开)。    

当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残留的汉人,为了免于屠杀,纷纷筑堡自卫,与胡人对抗。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人认为的“坞堡遍地都是”,当时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个。   

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由此推测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不过四百万左右。

大屠杀了多年之后,估计石勒也杀累了,听取了谋士要他建立“根据地”做“皇帝“的建议,改变策略,开始有了收降汉人做奴隶的政策,而不再一味搞大屠杀了。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根据汉人张宾的建议,定都襄国。中原农业经济得到一点恢复。

在南方石勒长期与祖逖将军做战.祖将军死后,没人能有效的组织北方各堡与胡人对抗。公元320年前后,屈指可数的几个保壁大帅也最后降石赵,石赵王朝完成了对中原和关中的牢固统治。     

到公元349年,冉闵屠胡之前,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数量上相当惊人,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区来的胡人。有被当时政府强迁进来的,有主动迁进来的,也有武装打进来的。     

晋朝统治时期,在“南达长江,北到燕辽,西起关陇,东至东海”的广东区域,不断的有各胡酋占山为王,扰乱地方。但大都不敢公开反对东晋的统治,为害的区域只是个别郡县,不对晋朝统治集团构成威胁。直到匈奴人刘渊和羯族人吸桑石勒等的出现,匈奴、羯人合流,胡人铁骑横扫了整个黄河流域,才建立了后赵。     

后赵统治北方时,当时的汉人不超过五百万左右,胡人却与这个数相当甚至高于这个数。胡人人口还在增长,而汉人不断减少。   

入关的胡族成份复杂:像羯族、白奴族、丁零族、铁弗族、卢水胡、鲜卑(史书称白虏)、九大石胡的远迁部落等主体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氐族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大月氐主体为白种人,小月氐和巴氐主要为黄种人。 而羌、夫余、乌桓(东胡与匈奴混血)、和入侵辽宁的高丽等民族主体为黄种人,个别部落除外。

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幽州刺史王浚发现后,要求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1-2%。这是由于当朝铺天盖地征缴苛捐杂税的原因,迫使缺衣少食的农民卖儿卖女,卖完后仍然凑不够,只好全家自缢而死,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前后衔接。

公元329年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务除前赵积弊,实力得以迅速发展,足以与东晋相抗。羯胡在河北暴孽,残害汉民,先驱有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后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又有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奸淫凌杀污辱之行 。 石勒死后,子石弘继位,为其侄石虎所杀,石虎自立为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

石虎为人极端残暴,穷兵黩武,令许多人为筹措从军装备、被迫卖儿鬻女,许多百姓不堪苦役,自刎或投环,死者相望。而石虎的征令仍有加无减,毫无人道的残酷奴役汉人。

石虎死后,其子十余人互相残杀,石虎的养子冉闵是汉人,最后杀死了傀儡皇帝石鉴,自立为帝, 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 公元350年前后,冉闵歼灭数十万后赵军团,推翻万恶的后赵王朝。

公元329年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务除前赵积弊,实力得以迅速发展,足以与东晋相抗。羯胡在河北暴孽,残害汉民,先驱有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后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又有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奸淫凌杀污辱之行 。 石勒死后,子石弘继位,为其侄石虎所杀,石虎自立为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

羯族简直就可以称之为“食人恶魔”了。史载他们行军作战没有粮草,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称汉族女子为“双脚羊”。夜间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羯族对汉族的血债实在太多,在他们所建立的后赵政权中,汉族几乎到了灭族的边缘。冉闵灭后赵政权,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达二十万。这些汉族女子不是被掳去作妻作妾的。而是作为“双脚羊”一样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蹂躏。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

到了南北朝时,拓跋鲜卑的拓跋焘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宋国,居然不带一点粮草,如果掠夺的食物不能解决需要的话,就只能是“掠人而食”了。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干的。

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北魏时期,长江以北地区都属鲜卑人,至今有些年老妇女的头饰后仍然留有小纂,就是鲜卑人的遗迹。还有,“爸爸、妈妈、哥哥”的称呼,也都来自鲜卑人。汉人现在变成深褐色眼瞳的原因,大概是与鲜卑人融入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关系吧?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后,其民都禁北语、饰汉服、习汉话、取汉姓,与汉人无异。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莫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历三代至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累代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魏书)。

南北朝后期,北魏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周又灭了北齐,这些都是鲜卑政权,隋文帝身为周臣代北周自立,自此鲜卑政权退出了历史舞台.北朝的东、西魏战争,使胡人人口枯竭.两国汉族大地主势力却强大起来,为补充兵源不足,不得不开始大量起用汉军.西凉地区的汉军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这一时期.鲜卑国主们把公主嫁给这些汉族地主势力以拉拢他们,汉军的起用,为后来杨坚灭胡和隋唐的建立,创造外部条件。

北朝的齐代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代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200万人,损失率达60%。

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北史)。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北史)南朝人称“索虏”的、就是他们。当时的中国,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隋朝役民

隋朝24年,扬坚的次子扬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父亲和哥哥扬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他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百万人。

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 ,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

如此浩大的 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

唐王朝(618——907)年,唐王朝长达289年。安史之乱爆发在唐朝中前期755年。就算安史之乱前都是富强的,也只有137年,衰败堕落有152年。更何况靠出卖隋朝利益、对突厥称臣、篡位、夺得江山的李渊统治时期,唐王朝屡次给突厥人朝贡,屡次被突厥人打击,都差点迁都了;武则天时期被契丹人打得大败,契丹人都深入到了河北腹地。(司马光《资治通鉴》)。

突厥汗国衰亡西迁后,至使一些图瓦人的部落由于战争等原因,陆续跟着向南、向西迁徙.维吾尔就是当年的回鹘,他们被黠戛斯十万铁骑突袭后,分三部狂奔葛逻禄及安西都护府,后又进入今天的中国新疆南部以及中亚等地区,形成了喀喇汗王朝,而这些地区的土著居民有一大部分是属于高加索人种的塞族人,他们和塞族人发生混血以后,体质上发生变化,呈现出高鼻深目的一些特点,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他们又放弃了原先的宗教萨满教,进一步被伊斯兰化,逐步演化发展成一些现代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等等。

而图瓦部落后来却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过程,他们主要和蒙古人生活在一起,所以仍然保留了典型的蒙古人种的特点,并接受了喇嘛教。

公元755年12月15日,安禄山以清君侧,讨伐奸臣杨国忠为名,正式起兵反唐。15万将士,号称20万,浩浩荡荡离开东北南下。这场持续7年零3个月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由鼎盛时期的5300万人口,锐减至不到1200万。全国85%以上的人口消失。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大动乱之一。

黄巢起义

黄巢一共屠杀了八百万人,劫数难逃。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官军反扑长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军的立场上,“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 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

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 ,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 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唐末(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于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于年。给中国造成的祸害难以估计。横征暴敛使人民苦不堪言(为避税逃跑到深山,被吃或吃人现象家常便饭。)大批的华北人民往当时的国外契丹跑,这些人正是以后的辽、西夏、金、蒙古对付中国的骨干力量。

唐末、五代,前后八十年,中国内外一片混战,亿万生灵涂炭。前后58个皇帝,有42个死于非命。自秦后的所建立三十余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出身游民和社会下层的约占了一半。五代十国之间的开国之君十有七八是兵痞、无赖、流浪汉,心狠手辣就是自然的了。椐民间传说,最乱时期的长安城内,集贸市场上的人肉的价格甚至比猪肉价格还低。

唐武宗(841-846年)时有496万户,后周世宗(955-960年)仅120万户,到宋初为200万户。损失率76%。见《腌人肉做军粮--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灭绝之迷 》现在中国北方这片土地上,真正炎黄的后代可能所剩无几,据范文澜通史所述,唐末五胡十六国后,中国北方当地人口几乎死绝,全靠蒙古高原的人南下所补充,先后有突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各民族南下,使中国北方重新人丁兴旺。)如当时移居中原的蒙古人,多以他们的蒙古包的“包”为姓,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姓尉迟的、姓宇文的。都是源出陕西。如女真人姓金的。如姓慕容的就是鲜卑人的后裔,鲜卑人改为汉族姓氏的,除了《魏书》记载的一百多个,就是《晋书》主要记载的张、段、范、乔、思等姓氏。

元朝初年的蒙古兵南下的大屠杀。1231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居民。千年古城只落得民无噍类,城中遗骸达到惊人的140万!四川是抵抗蒙古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最近有学者从宋史、元史和明史提供的数字统计,四川被蒙古人屠杀后,人口由一千三百万减少到六十万。

蒙古人对当时金朝政权下的北京城也进行了残酷的洗劫,每次攻下城后烧杀达几个月之久,完全抢劫破坏后才撤离。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攻陷金国都城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对城中居民进行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大屠杀,超过100万人为此殒命,北京这个两千年的古城完全消失,现在的北京没有任何元代以前的建筑,就是这个原因。而现在的北京人,他们的先祖都是朱元璋在北京建都时,从南京带来的,所以北京话与河北话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在元代以前,中国大的民族在中原有一大分支是羌族,羌族最大的一支党项族,作为中国一个很有影响的民族就是在西夏时被蒙古人灭绝的。现在有些姓党的人就是党项族人后裔。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于六盘山。其后,他的继承者实现了对西夏的征服。出于报复,将西夏境内的居民尽数屠戮。仅西夏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就有超过80万的居民被屠杀,党项民族也从此灭绝于中华大地。从此羌族在中国历史上不再有影响力

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寻思干(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口;灭西夏,屠八十余万。蒙古人数次西征,凡遇有抵抗,立即屠城,共屠数百城。整个中亚一片废墟。1258年,旭列兀(拖雷的儿子,忽必烈的兄弟)的蒙古铁骑攻陷巴格达,大屠巴格达居民。据说120万人死于屠刀下,以至底格里斯河、河水为之一片血红!蒙古人的征服过程中,灭国无数,这场屠杀是如此的酷烈,许多民族被斩尽杀绝,从而使他们彻底的湮灭于人类空前的兵凶中,典籍上对他们也只留下了只言片语的记载。

1279年,元军与宋军在崖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混战几天后,宋军不支,张世杰与陆秀夫决定撤退。只是,宋军的船队被元军冲散,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此后,残余的宋军、官员及家眷也纷纷跳海殉国(史载:有数万之众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当时灭宋的汉人张弘范在崖山大石上还刻有十二个大字: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深圳赤湾: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少帝魂魄归依之所

汉人张弘范还写过一首诗:“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这也说明了当时战况和屠杀的惨烈。

遗落在福建一带的南宋遗民,他们的后人就是现在的闽南客家人。

蒙古兵所到之处,想尽一些办法把当地人口杀干净。除了直接屠杀,还焚烧所有的粮仓和房屋,使得逃走的百姓在冬天冻死,践踏破坏农田和灌溉系统,使得当地人以后完全没有食物来源而饿死。用腐烂的尸体去污染水源,使得大量人口饮水后染上疾病而死亡。把老百姓赶到海里淹死。有些地方有幸存者,那是因为蒙古军队人少,一时找不到他们,或者是急着要出征别处,即使没有来的及杀完,也就出征了,一点也不能说明那些屠夫有半点残余的良心。被屠杀城市的幸存者也住不满城市一角。根据蒙古征服前和征服后人口数量推测蒙古人至少杀了多少人。很多中外历史学家推测,中国北方至少有80%人口在蒙古入侵时死于非命。成吉思汗的有句名言:“男子汉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杀人性命,夺尽其所有财产,使其根绝,令其亲属痛哭,再奸淫其妻女”。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作为世界记录放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1985年版。

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元史)。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汉人村里新媳妇的头一夜一定要给蒙古保长。在这种淫威下,汉民族有了一次大规模的向东南亚的外迁。

汉民族的外迁 、边疆地区各民族内移中原与江南,契丹和女真融入汉人之中……

公元1352年,蒙古统治者还对徐州、杭州居民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并计划消灭张王刘李赵汉族五大姓。只是由于红巾军的奋起一击,这项种族灭绝政策才没有被最后执行。

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的珍贵史料:“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据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

可见“小云南”先祖缘于全国各地军丁加盟的明朝征元30万大军。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山东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小云南”先民,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由国内各地汇聚云贵,再行迁至山东,。可见山东人口也不是当时的齐鲁子弟了。

明朝大屠杀

朱元璋在建立自己的统治过程中,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太多了:和州大屠杀,湖南大屠杀,山东大屠杀,苏州大屠杀,河州大屠杀,川藏大屠杀,庆阳大屠杀,对广西少数民族大屠杀,上元大屠杀,江宁大屠杀……数不胜数,令人触目惊心。甚至在其统治稳固之后,凶残程度也没有丝毫改变,依然伴随着一次次大屠杀——对荆襄流民大屠杀,对僰人种族灭绝大屠杀,对苗瑶壮侗西南少数民族的残酷镇压与屠杀,对长城外内蒙古地区的“三光政策”,对建州女真的数次血腥屠杀……可谓是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朱元璋的屠城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整片整片地将整个省的民众屠杀殆尽,极其惨烈。

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将本国民众屠杀到需要迁移人口来弥补人口真空的朝代!

明朝末年的大屠杀。古之肃慎,与商同源,据说当时的那里是商代犯人流放的地方,时间久了,那里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其实就是满清人入关后学说的汉话,又叫官话和京白。也就是说现在的“普通话”就是满清人入关后带来的。真正的古汉语又叫南音、只有福建一带的南宋遗民、既闽南的客家人才有保留,而广东的方言更接近古汉语。像普通话说:“我的儿子”一语,用古汉语来说就成了:“吾崽”。可见,古汉语是非常接近文言的。

满清入关前只有十万军队,入关后清军急剧增加到一百万人,这都是汉族的投降兵和蒙古人加入的清军。

明军和清军占领辽东地区后,先是担心当地穷人无法生活而造反,把辽东地区的贫民都抓起来杀掉,称“杀穷鬼”。两年后,清军又怕辽东的富人不堪压迫而反抗,又把辽东地区的富人几乎杀光,称为“杀富户”。共杀辽民100多万,辽东地区的汉民基本殆尽。清军破锦州,三日搜杀,妇孺不免;掠济南,城中积尸13万。明军和清军其本性同样残忍,一路烧杀:从“扬州十日”到“嘉定三屠”,南昌、广州、大同、金华。由南至北。江阴一县,就杀了17万人,全城仅50人幸存。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汾州、太谷、泌州、泽州等。这些惨绝人寰的屠杀,基本上都是汉人杀汉人。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民族特征,至今有些人口依然有这个相貌遗迹.:

如突厥人,鹰勾鼻、脸腮上胡子较多。

女真人,下巴较小,有些人的胡子连到脖子和胸上,耳朵垂与耳轮廓的结合处有明显的内缩;不象汉族人是平滑的。

匈奴人,头型较圆,与蒙古人相似。

契丹人,即现在的达兀尔人,耳朵垂是扭曲着长的。

鲜卑人脸呈椭圆状,鼻梁上端较长。鼻梁上端的凹点在两眉之间上方,而汉人的鼻梁上端的凹点在两眼睛之间。我们语言里的“爸爸,哥哥”等,也都源于鲜卑人。

而蒙古人的起源是唐代东北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室韦人,追本朔源,他们的远祖是鲜卑之后的、柔然人的后裔,他们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人的特征是小手指甲盖旁,还有分岔的一个小指甲盖。颧骨上凸,眼角尾内陷,离脸颊较远,眼角有鱼尾纹,身上几乎没有臭汗腺,上唇胡子上翘,下唇胡子只有一小撮硬撮。脸型较圆。眼瞳栗黄色,眼睛内有内呲褶。游牧民族血型,以B 型为主。B型人相对喜欢奶制品和肉食,也是受到祖先的一定影响.而RH阴性血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特有血型。

以食用牛羊肉为主的游牧民族,多以络腮胡子为主。以食用牛羊肉的游牧民族,为什么脸腮上胡子较多?这是由于肉中所含激素的原因,肉中所含的激素可以刺激脸腮上的胡子增多。

所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专指汉族的。汉人血统基本上属于亚洲蒙古利亚人,而影响汉人血统的主要是四大民族:古汉人,即秦汉时代汉人,属汉藏语系;鞑靼人,主要包括匈奴人、契丹人,女真人,属阿尔泰语系;东胡,主要有鲜卑人,属通古斯语系;古越人。

从相貌、体质上看,古汉人方脸,面貌中正;蒙古人圆脸,面庞较大、粗放;东胡人和女真人长脸或瓜子脸,前额大,鳃及下巴较窄,小眼;古越人肤色稍黑,眼球突出,体毛少。所以今天汉人相貌千变万化,有人博众家之长,俊美;有人集众家之短,丑陋。

真正炎皇子孙的特征应该是: 三绺胡子,上唇胡子下弯,黑眼瞳,单眼皮,(这是国外考古学家根据中国的历史古画上的人物肖像特征都是单眼皮判定的)。华夏集团的农耕民族血型、以A型为主。A型血的人几乎不适应饮用牛奶、羊奶、马奶,喝多了不消化容易闹肚子,这是祖先的长期农业习惯、与饮食不同、所造成的人种血液抗原不同。

历尽劫难的中国,战乱使人口几灭,中国几易其民。 现在的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这种说法再不能成立。炎黄子孙只能是一个小民族了-------经过历代的大屠杀,现在象有些过去的汉姓:如公孙,上官,司徒,几乎都不见了。宋、金朝的时代,中国北方都沦为金朝国土。蒙古灭金后,宋兵收复的国土,到处都是残坍断壁,座座都是空城。而当时的蒙古人并没有多少,也就是15万的军队,他们大部分起用的还是叛军。可见,当时的中国北方也是千里无人烟的。

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事实,真正的中国人的起源,应该从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屠省政策”导致的人口大迁徙后算起。关于元末明初的中国人口起源说,椐说有五说,“山西的洪桐县一带的大槐树”和“小云南”就是其中之一。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说他最近刚刚完成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变迁的DNA研究。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种的汉族人,甚至连汉族的概念,在DNA检测下都已经不复存在。这与维吾尔人不能再称呼是突厥人的道理是一样的。现在的中国人再称为汉族人已经没有意义了,只能称为是中华民族了。

明朝前期战乱和40年之久的雨灾、旱灾,造成了山东、河南等地人口大数量减少。公元1344年黄河决口,曹州、汴梁等地人口损失严重。当时的河南省仅存封邱、延津、偃师、登封几个县,沿黄河一线内外的苏北、皖北、山东、河北到处是荒凉、萧条、没有人烟。加上明朝当局的残酷镇压、杀戮,中原一带出现了许多无人区、无人村,甚至包括北京、陕西、江准一带。

在元末和明朝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口达到四百多万。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政府多次迁徙人口以后,山西人口也减少了。可见,山西人口也不是汉族正宗。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戍边,把大屠杀后剩下的百姓集中在山西的洪桐县一带,分别向全国发遣。很多不愿意离开家园的百姓,被士兵用绳子绑在一起,被他们押着离开家园。当时的人们要上厕所,用的是“我要方便”一词,由于被绳子绑在一起,要上厕所只能用“我要解手”一词了。所以后来人们要上厕所用的是“方便”一词,也就由此改成了“解手”的一词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解手”一词的由来。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次民族的大迁徙。

所以民间留传下来的是只有福建的客家人。因为他们的语言接近的就是我们现代人根本听不懂的古汉语。

四夷之为中国患也,久矣,北狄尤甚焉。种落实繁,迭雄边塞,年代遐邈,非一时也。五帝之世,则有獯鬻焉;其在三代,周则猃狁焉;逮乎两汉,则匈奴焉;当涂、典午,则乌丸、鲜卑焉;后魏及周,则蠕蠕、突厥。此其酋豪相继,互为君长者也。皆以畜牧为业,侵抄为资,倏来忽往,云飞鸟集。智谋之士,议和亲于庙堂之上;折冲之臣,论奋击于塞垣之下。然事无恒规,权无定势,亲疏因其强弱,服叛在其盛衰,衰则款塞顿颡,盛则率兵寇掠。屈伸异态。强弱相反。正朔所不及,冠带所不加。唯利是视,不顾盟誓,至于莫相救护,骄黠凭陵。和亲结约之谋,行师用兵之事,前史论之备矣,故不详而究焉。


朝鲜人的为什么是炎黄子孙的后裔?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也都有记载。《尚书大传》:“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始有朝鲜一词。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显然,这里说明了朝鲜的由来。秦始皇灭燕,燕国人逃到了朝鲜。汉朝时,华北人民为了躲避匈奴的战争和徭役,去的也不少。

其实也没有必要争论谁是华夏正统不正统的,伏羲氏,三皇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将中国社会带入父系氏族社会的人,因此伏羲是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的领袖。他属于东夷族。

神农氏,三皇之一,如果神农就是炎帝的这种说法成立,那么神农即炎帝属于东夷族。

黄帝,五帝之一,属于西戎族。他的臣民早先大部分属于西戎族。

可见,华夏民族本身就来自东夷西戎,再把东夷西戎看成是蛮族只能是嘲笑自己。人口问题,孔夫子说过:“入华夏则华夏,入夷狄则夷狄。”入地随俗。

这些真正的历史之迷,历代统治者都是避而不谈的,教科书上也是很少能看到的。

发布于 2023-08-09 22:09・IP 属地北京
抗蠕奇侠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