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真爱是不会被彩礼打败的,这种说法不正确。
两个年轻人短短的相爱是难以跟呆了几十年的家庭相抗衡的。爱家庭爱父母也是爱,那么长时间的培养下不会比两性之爱差多少。实在要取舍你会放弃哪个呢?
即使理智告诉你彩礼是不对的,又有几个人能为此与家庭矛盾?
彩礼并非“良俗”,被封建习俗打败的也不只有爱情,还有亲情。
当一个习俗形成后,放弃就成了损失。止损心理是人类最强大的心理之一。虽然中国是妇女解放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女性的家庭地位比较高。但是一方面摆脱了买卖婚姻造成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底下,另一方面可以收到高额彩礼 ,这对女方家庭来说自然是一种获利。失去它就觉得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也有一些家庭本身并不缺钱,索要彩礼是为了表示姑娘没有“贱卖”,“身价高”有面子。向风俗低头而忽视了亲家亲情和社会主义平等观念。为此拆散的有情人不在少数。
当然,可能个别地区仍旧存在男尊女卑,女子内外操持,男性游手好闲的现象。这不但不能说明买卖婚姻的正确性,反而说明了平等的家庭观念确实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彩礼从根本上看是封建文化和买卖婚姻的产物,其背后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是现在这些因由已经基本消失了。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嫁入婆家的情况已经大幅减少,小两口独立过日子是常态。甚至生育、姓氏观念都在改变。一些传统习俗的根由逐渐消失,这些习俗已越来越不适合当今社会的现状。从而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
新中国建立后曾经下大力气整顿过婚姻观念等问题,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贫富差距扩大,这种现象又出现甚至愈加严重了。
随着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矛盾会更显著。彩礼这种习俗要么消失,要么会重新降低妇女地位。
要么,会大幅降低婚姻要求。尤其在性关系不再以婚姻为基础的情况下,也许我们会不得不面对“同居时代”“不婚族”,而这种家庭状况也不可避免的将导致生育率下降。
既要女权又要不平等的婚姻条件,怎么可能?我们曾经一度认为男女比例失调会使女性成为“香饽饽”,而实际上却是“大龄剩女”越来越多,不婚族越来越多,这说明追求平等不可能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应该尊重社会道德规律。
总结下来,旧传统与贫富差距再次催生了彩礼现象,深刻影响着家庭,造成了提问中的悲剧。但这些传统的根基正逐渐消失,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将会越来越严重,而在观念转变的过渡期和矛盾冲突下,更多的有情人也会被拆散。
最终,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习俗会消失。当然,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不会消失并重塑封建家庭关系,这个风险也未必完全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