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半年工作,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三个要点: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
扩大内需,需要促进消费,“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短期来看,稳就业才能稳消费。
上半年,国内消费复苏低于市场预期,主因企业端盈利下滑,导致居民部门就业信心不稳,叠加疫情疤痕效应,消费信心不足。
下半年,要积极扩大内需,就要提升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信心,根源在稳就业上。
此外,上半年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也在倒逼稳就业政策发力,尽快将失业率降至合意水平。
不过,当前降低青年群体失业率,真正的难题在于产业匹配性不够。比如,政策端通过扩大基建来增加就业岗位,但青年失业群体不愿意去工地,就不能有效解决其失业问题。
从行业分布上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市青年人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1.4%)、批发零售(17.6%)、住宿餐饮(9.2%)、教育(7.1%)、建筑(5.8%)、居民服务(5.5%)等。相比于六普(2010年)数据,制造业占比明显下降,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占比明显上升。这与近些年,年轻人不爱去工厂的现象是一致的。
整体上看,2010-2020年间,服务业吸纳青年群体就业占比从 44.9%大幅提高至 68%,其中,教育、互联网、商务服务政府机构等成为新增吸纳青年就业的主力。
在这个意义上,近些年教育双减、互联网监管、房地产(含中介)整顿等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在相当程度上解释青年群体失业率的逐年走高现象。既然是产业变迁引发的失业,就属于结构性因素,短期内很难因经济整体复苏而全面向好,大概率仍要摩擦一段时间。
从稳定青年群体就业的角度看,需要在鼓励民营经济、扶持服务业发展等产业政策上着力,仅仅靠基建投资拉动GDP是不够的。
编辑于 2023-07-24 18:42・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