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查到的目前各省电力公司或其工会与省管产业单位的联系,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和指正。
为了方便叙述,有省一级集团性质公司管理所有三产公司的,就写该集团公司名称。
备注:各地市供电公司的三产主要就是施工单位,名字多为某某工程公司或建设公司,这些需要具体去查二级或者三级公司了
安徽省电力公司:工会控股安徽皖电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福建省电力公司:工会控股福建亿力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管电力公司:劳动群众控股江苏苏电集体资产运营中心
浙江省电力公司:省电力公司控股浙江省电力实业总公司
江西省电力公司:江西科晨技术公司
湖北省电力公司: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直接控股各地市三产
四川省电力公司:省电力公司控股四川格瑞德资产管理公司
重庆市电力公司:市电力公司控股重庆重电实业公司,重庆重电实业公司控股重庆智网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电力公司:河南省电力公司机关工会委员会直接控股各地市三产
河北省电力公司:省电力公司控股河北中兴冀能实业公司
青海省电力公司:青海省电力公司工会委员会直接控股各地市三产
甘肃省电力公司:工会控股甘肃科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电力公司:新疆电力宾馆控股新疆新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省电力公司:山西省电力公司工会委员会直接控股各地市三产
宁夏电力公司:宁夏电力集体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省电力公司直接控股陕西电力西京公司,西京公司控股陕西大秦电能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省电力公司:辽宁省电力公司直接控股辽宁格瑞恩集团公
我把自己在另一个类似问题下更新的答案复制到这个问题里更新一下。
最早的省管产业单位就是当地供电局三产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有许多地方应该都叫XX供电局劳动服务公司,其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安置一部分职工未就业子女。
八十年代,我们国家有个词叫待业青年,指的是当时大量高中生毕业、下乡知青返城后没有工作,成为了待业青年。当时想要进入供电局主业(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全民工的来历)一般就是大学毕业分配、部队干部转业、部队士兵复员安置、国家计划内招工、子女接班几种途径,其中子女接班是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途径,但由于子女接班只能一对一接班,即系统内工作的父亲或者母亲退休后指定一个孩子接班,而那个年代我国普遍是多子女家庭,两个孩子都算是少的,家庭中剩下没接上班的子女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供电局主业工作,再加上一部分需就业但父母还到没退休年纪的子女就成了上边所说的待业青年。
待业青年激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国家为解决这些待业青年问题,鼓励各大国有企业兴办劳动服务公司以吸纳待业青年就业,这些人参加工作以后就成了当时所谓的临时工(指没有国家计划指标的招工,也是形式上最早的直签工),后来劳动服务公司效益稳定改制成了厂办大集体,最早的临时工也都成为了集体工(与全民工待遇基本持平),有一部分工作几年以后或者父母退休接班或者赶上招工机会成为全民工,还有一部分运气较好的初次就业直接进入产业单位成为集体工。省管产业单位的集体工和45岁以上非中层全民工大多由此形成。
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集体工名额的不断减少直至不再增加,一批临时工无法再转成集体工,就成了产业单位最早的一批直签工。
到了本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加,电力工业进入黄金发展期,电力施工行业也是一片火热,随着施工现场的不断增加,人手短缺问题凸显,而见证了前几年下岗潮的主业电力工人在此时更加追求稳定,不愿被分流到三产工作,集体工又不能增加,于是在供电公司的主导下省管产业单位开展了自行招聘工作,这部分职工成为了第二批直签工,也是现在的主力军(多是学历或专业不符合供电公司主业招聘条件的子弟)。
由于在抗击冰灾、汶川抢险的积极作用,省管产业单位在后来主辅分离的过程中得到了保留,只去掉了制造业,保留了设计和施工专业。也是在这一阶段,受三集五大影响,省管产业单位不再拥有自行招聘的权利,发展路线也几经反复波折。直到近两年,省管产业单位才开始在省公司的授权下,对紧缺、急需岗位和专业进行社会化招聘,多是为了企业养资质的需求招聘一些持证人员,这部分人就是题主所说的直签工。
个人认为无论未来省管产业单位走向何方,都不会对直签工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对集体工其实也影响不大,因为最年轻的集体工也在50岁左右,退休指日可待,受影响最大的反倒是主业支援过来的全民工,尤其是近几年过去的40岁以下普通职工。
以下为原答案
成立省属产业公司,就是捋顺了各地产业单位的股权结构,为产业单位进一步改革做准备。
产业单位完全剥离最大的难度就是人的问题,现在给我的感觉从上到下就是一个字“拖”,把现有一批人拖到自然减员再说。我五年前刚来产业单位的时候,将近三分之一的全民工,现在已经不到四分之一了。未来三年又会有一波退休高峰,等这波人都退了剩下的人无论是回流还是整体划转都容易操作了。
曾经的电网业务贯穿发输变配用全过程,集成了电力装备制造、电力土建施工安装、以及买卖电能等,还涉及房地产、保险等。因为贯穿全过程,灰色空间和真实成本不明晰,电力完全无法实现商品性质。举个简单的例子,曾经的某工地要想开建,其变压器设备采购、配电房施工到供电全套流程可能都会被一手包揽。
现在,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电网早已剥离传统火电厂(火电厂现在情况不言而喻),而售电侧正在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私有售电公司等市场主体和电力交易中心出现,他们依赖政策如同黄牛一般稀释供电公司的垄断地位。个人推测,随着竞争的引入,将来电网的营销部门将大刀阔斧地改革,甚至于xx市供电公司一分为二成为:xx市电力运检公司(承担运维主业资产的职责)和xx市售电公司(作为售电的国家队承担学校、医院乃至居民等重要负荷和民生负荷,并参与此外的供电范围的市场化竞争),而诸如用电检查的部门,则可能有第三方完成,可能是电力监管部门,或者是具有资质的第三方。
那么言归正传,省管产业单位,以某省为例,旗下主要是收编了原属于各市县供电公司下属三产电力安装公司(含设计院),并成立新的部门A统一管理,但目前还是属地供电公司代管,属地供电公司和这些属地电力安装公司在人员人事流动和合作上十分密切。我的推测是A公司将独立出去,不再属于省电力公司,但仍可能是国有企业性质,(或者是混改,省电力公司的股权稀释,使得集体企业与属地供电公司相对独立)专业从事各市县电力安装工作,参与市场化项目投标。届时,相应三产单位人员中绝大部分会选择回归主业工作。
供电公司三产单位可以说是与主业相辅相成,依赖于主业实现更好的业绩,同时日渐消瘦的主业也可以获得三产的间接支持。不不管你是主业人员,还是支援三产人员,心里都清楚,三产单位对每个员工的有益影响都是很大的。
当前,我们都知道房地产、传统电力设备制造已经逐步剥离电网,而下一步,就是电力安装施工了。值得注意的是,特高压等高技术制造并不会剥离,但那于市县供电公司员工关系不大。
总结一下吧:1.省管产业单位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主辅分离做准备;2.电改环境下,主辅分离一定会实现,并且时间不会太久远;3.供电公司作为能源命脉行业,即使主辅分离了,也不会混得像现在的手机网络运营商一样惨,大致会比当地的其他民生服务行业诸如供气供热供水略好;4.但是,供电公司的垄断地位将不断流失,同时作为一个民生服务行业,一个技术密度不高而学历密度极高的夕阳产业,员工会因为被越来越大的升职竞争、更繁琐的业务流程、更严格的指标以及低质量的QC不断内卷,变得很忙。
2022.6更新一下,最近跟某省公司专责聊天,对方表示:1.国网如果只坚守主业(输变配供电)的话,纯属民生服务行业,利润空间与工资水平按规定是有限的,说白了,收入还会进一步泯然众生。系统里面可以说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些曾经的集体企业离我们而去,正是主辅结合才创造了昔日的辉煌。2.省管产业单位的诞生,是主辅分离要求下,省电力公司的应对措施(改革是有步骤的,我们现在已经按要求做了分离的先前工作,安装公司不再属于供电公司,而是属于省管产业单位),因为实质上还是属地供电公司代管,显然是在打马虎眼,分离了又只是名义上的分离;同时,如果哪一天真正严格的要求下来了,也能够方便执行分离,省管产业单位也可以迅速独立出去。
2022.7更新:截止2022.7,南网部分地区已经执行集体企业“一刀切”,主业支援三产的人,被要求断掉与主业ldht,重新与集体企业签订ldht,具体的情况,看官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南网一直是改革急先锋,近几年改革成效显著,但对员工不是好事。 国网因为存在农电,改革难度大,据一些省份(鲁、苏地区)尚不可靠的消息,今年下半年的大会结束后,省管产业单位将动手改革,会在年底之前。今年是改革收官年,改革是否彻底,不得而知。
7个回答
分享
国家电网正在开展最新一轮厂办大集体企业(省管产业)改革,预计会产生什么影响?
铁龙鸣
108个点赞 👍
发布于 2023-07-24 22:51・IP 属地江苏
斯斯
自由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