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叫了一份外卖,结果送外卖的是一位30来岁的女同志,看起来不是黑黑的皮肤,应该曾经不是体力工作者。同样,碰到了好几个开滴滴的女同志。为何叫同志?因为女士这个词可能过于时髦。
周围好多40岁失业的人,都有家庭,我的同学也是40岁以上,除了继续在高校教书或者研究机构做研究员的之外,在外企民企的大多数都至少有过不少时间的空窗期,有些人出来创业,有些人则不知道做些什么事情,他们很多都失去了联系。
我自己的舅舅赶上90年代的下岗潮,从一个国企干部到工厂门卫;我的亲阿姨,则从当时国企打字员失业做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一辈子没有再就业。这些事情仿佛就是在昨天,那都是在我高中时候发生的,我那时候已经懂事了。老师也经常那下岗工人说事情,说考不上本科今后就要下岗。现在,即便考上本科也有很多找不到工作吧。
20年前的,我们上一辈,失业之后还有一份体力活,至少能养全家,为何我们这一辈失业之后就要啃老?周围有人失业之后想不通,虽然不是大多数。
2016年,当时还在比较体面的大企业做事情,当时我也一直在想失业之后去哪里?2008年,金融危机,我目睹35岁以上的人被裁员,而我作为年轻人,非常荣幸的留了下来,当时我的工资是7000块,被裁员的那波人都是25000以上的。可是,他们比我们幸运,很多人上海市区都有两套以上房子。现在的情况是,被裁员的还是差不多25000元的月薪,但是租房却要10000以上,这个就是差距。现在四十岁的人确实是很无解,我一直说鼓励的话,但是我认为无助的鼓励等于是骗人,是吃人血馒头。我说不出来。
今天和几个做资本的朋友聊天,都在说今年没有机构愿意投资了,有一个从一家中概股公司出来,从甲方做回了乙方。她的理由就是失业之后怎么办?要尽早走出舒适圈。我觉得,只要有机会,没人愿意走出舒适圈,包括我自己。
据说有份临时工的人都不算失业,那种情况可能还不如我舅舅那个时代,至少他是正式工门卫。现在退休工资比大多数临时工要高。现在30岁的人应该怎么办呢?为何只说四十岁的人?
我周围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他们还没有渐入佳境就直接进入低谷。我至少还跟着红利涨了一波。他们怎么办?
我只说我这圈子发生的怪事。尽职调查竟然远远低于成本价,一个月的工作量只收几万块,怎么做?大家都知道这个是搅局,但是即便是搅局也是有人尝试,至少有甲方愿意尝试,虽然他们损失会更多。因为谁都看不到有明天,都只顾着今天。我相信各行各业都这样,以次充好,价格优先,偷工减料,这样子会越来越好吗?
财政部网站经常看到多少注会被处罚,多少机构被处罚,证监会也是罚了一波又一波,某上海大型律所快被弄破产了,这像什么?这像不像九十年代下岗潮那时候,一大波抢劫杀人犯?无非他们见血,现在人不怎么见血。困难是一样的,遭遇也差不多,做出的选择也差不多。我小时候看到超市被抢,老板娘被杀,外面有一根警戒线,老板娘的尸体被抬出来。这个是我亲眼所见。现在又看到为了钱不顾底线的做事,同样的无奈。
40岁失业的人,距离退休还有20多年,有人学习一份技术重新就业的,我确实见过一个,73年的,原先学建筑的,后来考了一建资格,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后来又考了监理,原来是做保安的。也是仅此一个,没有别人如此转型成功过。
很多失业的同龄人通过知乎问我,考什么证书能够改变命运?答案是没有。40岁时候,应该是有积累的时候,能够用自己的积累创造财富的时候,但是很多人没有积累,因此也没有捷径。
40岁失业的人,有人在重新学习(梦想证书改变命运)
有人在创业(大部分是浪费之前的积蓄)
有人在过一天是一天,什么都不做。
我的答案就是,不论做什么都不要焦虑,能够保证睡眠并且不去想明天的事情,这是唯一的出路。
知乎现在的风气有点奇怪,营销号当道。输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给人看似一种解决方案完美解决重大问题,然后就是一个链接。很多答案真是无解的。
我觉得目前营销号太多了,以至于很多回答不是基于个人的经验提供帮助,不是提供有意义的思路,而是贩卖焦虑推广某一个产品,这样子下去回答的质量会越来越差。
怎么营销号有人跑过来说我是营销号?
我记得2008年那波大裁员,几个老油条对我说,如果裁员了就读mba去,积蓄力量,等经济形势好了再出来。现在那波被裁员的,大部分都想混到死。看来都不觉得明天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