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 7 总体而言算是一部好电影,但其号召力并没有特别大。
而且上映当天好莱坞大罢工……
一、剧情
好莱坞大片宣发物料逐渐趋于流水线化,缺乏创新,在2023年的好莱坞预告片中你还是可以看到“燃爆今夏”“口碑炸裂”等老掉牙的宣发关键词,而花花绿绿的集体照海报。也很难让观众产生好奇心。
最近大卖的《消失的她》,从一开始较为小众的“悬疑反转”类型片发展到之后的“恋爱脑必看”营销,正是切中当下男女关系紧张的情绪。而只能提供当下“爽感”却无法提供离场感的好莱坞电影,不再是非看不可。
简单聊聊最近看的几部电影:
一般:
- 《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本来作为新系列的续作,如果能保持上一部《大黄蜂》的水准,至少还能有点意思,但这部变7在舍弃了卖萌和感情线这类附加项后,很大程度上又出现了前面几部变形金刚的老毛病,甚至连“铁疙瘩砰砰啪啪”的热闹都寡淡了不少,唯一的新东西大概也就是怀旧向的巨无霸(猛兽侠)了,但就电影来讲,不过是聊胜于无。

- 《闪电侠》:平心而论,这部《闪电侠》算不上什么优秀作品,剧本设计与相关的时空概念也无甚新意,但故事的完成度很高,最可贵的是做到了足够有趣,不沉闷、不冷场、不无聊,想想也该知足。

- 《疯狂元素城》:这就是一部各方面都很“平”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好玩有趣但没深挖的创意,五彩缤纷又循规蹈矩的画面,还有一套完全可以搬用种族、移民、代际关系的现实主义逻辑,不算优秀,却也肯定不烂。

好评:
- 《蜘蛛侠:纵横宇宙》:即便把“蜘蛛侠”这个限定词去掉,《纵横宇宙》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多元宇宙题材电影,通过不同媒介的创作,让爆炸的想象力乘上了多种画风碰撞交融的列车,一路冲向了强烈视觉冲击的未知领域。

- 《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智体这个BOSS改变了碟中谍系列的游戏规则,许多过去的常识都不管用了,这也是《碟7》伊森的戏相对减少、群戏有所增加的原因:主线任务目标被简化成了超级AI的非死即生,却由于人类的存在,让任务的复杂程度上了一个台阶。尽管影片节奏有些掉链子,但靠着其他方面的补位,它依旧算得上精彩。按照现在这个故事走向,等拍完下一部碟中谍后,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也许真的可以在IMF小组退休了。

二、票房
2023年过去一半,国内电影市场终于因为暑期档热起来。不过,这次的热闹是国产片的,好莱坞电影可能只觉得吵闹。上半年国内票房1000万以上的引进片一共21部,但没有一部超过10亿,而曾经,10亿是好莱坞大片的基准线。5亿以上的也仅有5部,最高的是《速度与激情10》,也只有9.82亿。

彼时,业界普遍认为国人对爆米花故事套路的审美疲劳,是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走下坡路的主因。而其在今年上半年的疲态尽显,除了作品创新性不足,也与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引进片营销困境、疫情带来的观众观影习惯易位,以及主流社会情绪的变动有关。
内容本身的模板化、文化倾向的争议和抗票房演员的青黄不接,甚至影响好莱坞大片的全球票房表现。《夺宝奇兵5》号称成本3.29亿美元,目前全球票房只有1.61亿美元,中国内地票房甚至才3000万元。《小美人鱼》成本2亿美元,全球票房也才5.28亿美元,还没有到回本线。皮克斯新作《疯狂元素城》在戛纳闭幕展映时就被批故事老套,没能如愿产生口碑效应,后续票房也没能跟上。
好莱坞电影套路,不再是百试百灵的票房魔法了。
但是,好莱坞电影的质量已经不是它们在国内影市票房高低的关键了。
这几天又进一步想明白了一些事情——至少在我们这个电影市场,票房要高的话,主力军永远都是刚在成长的年轻人(以及不常进影院的普通人),而如今这批年轻人,好莱坞电影在他们眼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光环,同时他们也没有啥“国产电影多烂片”的认知或偏见,国产片和外语片在同样条件下竞争,那自然是语言、叙事、文化习惯等各方面更贴近中国人的前者有绝对优势。
要知道,当年从漫威第一阶段影片开始看起的年轻人,如今平均年龄也已超过 30 岁了……
影片质量显然不是票房高低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观众们乐不乐意捧场,当年那批喜欢去影院观影的年轻人都已经渐渐长大了,而新一批观众又没成规模地培养起来,电影市场要繁荣,光靠那批平时喜欢跑影院的影迷是肯定不够的,如今的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刷短视频、玩游戏,网上冲浪、线下现充…观影人群不可避免地会下降,盘子变小了,这是大前提。
而这几年“文化交流”的大门实际上在不断变小,观众的成长速度总是快于创作者的,一旦某种光环消失后,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相比之下,反倒是一些国产片,还能靠着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审美习惯与群体共鸣博得不错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