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入耳的型号里可以尝试去看看百元出头的倍思 Bowie WX5。
佩戴方面基于常见的半入耳形态进行了优化,WX5 的腔体呈现出一个特殊的曲面来,从而更加贴合于耳道口附近的形状。
为了触控操作的快速适应,WX5 的识别区域加了凹槽。这种在柄部进行触控的操作也与很多高端型号保持一致,只是反馈灵敏度有所差距罢了。上下滑动进行音量控制也是可行的。这样一来,理论上所有核心调节操作默认都可以通过这个操作区域实现,这给脱离 app 使用提供了方便。不过,app 支持依然还是有的,且优化得更加美观了。

可以在双设备连接状态下自动识别通话。我尝试在主力设备 iPhone 14 和 Xperia 5 II 之间都使用倍思 app和 AAC 编解码协议连接,双设备之间的切换此时是在跨系统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测试期间,两个发射端设备均没有出现与 WX5 的断联和丢包,且在切换设备的时候,能够做到切换速度一致稳定和相对较快的播放恢复。相较于早期来说,BSC 已经优化得相当可用且易用了。只是需要注意的是,Windows 端与 iOS 端之间进行切换时,播放恢复的延迟还是由于系统本身的问题难以弥补。至少目前,安卓与安卓之间、安卓与 iOS 之间,iOS 与 Mac 之间、安卓与 chromeOS 之间,经过测试是都没有什么问题的了。
三种空间音效应该是这个价位普遍缺少的一个特性,虽然跟系统级别的空间音频不是一个概念,但是仍然在不同的使用环境里能够带来一些不同的听觉感受。正常模式就理解为关闭空间音效,另外两个则各自在声音特性上有所区别。音乐模式,实际听下来会把空间感拉成一个近似球形,人声的结像会有所缩小、距离更近,和乐器拉开距离;影院模式会把横纵距离拉开,而人声频段的结像有所放大、精细程度降低,高频的尖峰有所降低,乐器进一步拉远。实际使用下来,影院模式开启之后,在一些影片观看场景会有更好的定位;而音乐模式其实与 Dolby Atmos 标准的理解并不尽相同,它更加类似于 360 Reality Audio 的处理方式。

均衡器的设置也是比较完善的,适配了12种预设,同时还有自定义选项,支持8个频段的 ±6dB 调节。其中有一个“摇滚经典”选项相当好听。基于这个选项的声音是这样的:
低频量感适中,厚度适中略偏薄一点,饱满度不算突出,下潜在这个形态下显得还不错。收放速度中等,但是残响收得还比较干净。有一定氛围烘托程度,但不会晕染比例过重。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什么前倾现象。人声的距离稍近,有着这个价位半入耳 TWS 普遍没有的口型精细程度,对于人声的线条感刻画优先级略低于质感烘托。男声的声线兼容性略好于女声,但是音色的倾向其实并不明显。
乐器方面,WX5 普遍走的是扎实程度尚可,但是在中上盘轻微突出的路线,这会让大多数乐器听上去不缺清亮感,但是受限于单元和 AAC 协议,下盘的扎实程度还是相对不太够。这使得 WX5 的乐器综合表现听上去自然度、清晰度都是不错的,但乐器质感会略有缺乏——非得挑刺的话,这就是对于一台百元级半入耳 TWS 要求过高了。高频亮度适中,有轻度的尖峰拔高来提升“解析感”,极高频衰减不是很早、很快,这使得部分乐器的泛音听上去没有生硬的衰减。
所以在半入耳品类里面,WX5 算是百元级一个相对表现全面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