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封神》是三部连拍,且第一部只起到展示世界观,引入主要人物的作用,7.7分勉强能够接受。
如果只此一部,6.5分是相对中肯的评价。不算烂片,但也只比及格好一些。
聊聊值得一聊的部分。
剧本。
我并不认可“《封神》是一部披着东方奇幻皮的西方故事”这一定义,相反这部影片的东方伦理观,严重到令人生厌。
从纷杂的故事线里,挑出两条主线:弑父与救父,这部影片的脉络就清楚了。
《封神演义》产生的时代,正是宋明理学居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时代。
所谓的理学文化,是指宋元以降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和统治阶级的倡导下,极端强调和重视封建伦理纲常的伦理性文化。[1]
影片中与纣王相关的几个重要情节,都与此相关。
纣王和妲己的合作,姑且认为是合作,源自纣王的野心——成为全天下的王。拦在他身前的首先是两组伦常:君臣与父子。
准许妲己魅惑兄长弑父,其后借他人之手杀兄。殷寿破了五伦,失了仁心,即爱他人的能力和恻隐之心,已经不配为王,由此引下天谴。在祖宗牌位前,背信弃义使比干枉死,以及和妲己的情欲戏,都是对违背伦理纲常的强化。
作为君主形象对照,姬发的主要任务则是自我成长,弑父时的挣扎为自我意识觉醒的起点,结局以秘密救父、返还西岐为终。
姜子牙在此片中,相当于宝物发放NPC。工作内容是:鉴定得到宝物之人的品行人格。
纣王于大殿之上斩杀无辜之人,不配;殷郊所言所行,虽然愚钝一根筋,但勉强可以归为“愚孝”,是理学纲常之中的一项——守孝悌,有培养价值,故派哪吒杨戬救回昆仑,加以培养;大结局的戏,姬发秘密救了生父姬昌,又劫法场救殷郊,忠孝仁义,占了三样。何况忠于纣王这种无道的君主,实属绝对忠君论的愚忠,不忠也无妨。
最终姜子牙和姬发一同回了西岐,第一部结束。
可以看到:
《封神演义》中的君主形象及其所负载的君道观念具有浓重的理学文化特征,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对君主的心术与道德的极端强调,认为君主的心术、道德对历史兴衰与王朝更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
或者说,第一部是为武王姬发伐纣合理性所做的建设。
但问题同样出现在这里。
其一、纣王的暴虐,属于家庭内部矛盾。杀兄杀父杀妻,都是纣王自作孽。与旁人无关。
纣王对民众的态度,从片中的表达,只能看到虚伪。建造祭台的确劳民伤财,但是视听语言只给了大全景,全无细节。观众感受不到残酷与痛苦,自然无法共情。
其二、看不到姬发这一人物的深度,看不到他的矛盾挣扎。
尤其见于和伯邑考的对比。
兄长自西岐带了无数奇珍异宝前来救父,此时的姬发却在救殷郊。和上门挑衅的崇应彪打架,还打输了,需要伯邑考帮忙。英雄气场掉了一截。
大殿之上不愿弑父那场戏,倒是显出了未来君王的智谋。
而后伯邑考被杀、父亲姬昌蒙冤受辱时都看不到姬发的表现。其实这两处最容易为姬发返还西岐做伏笔。然而并无。
因为看不到姬发的矛盾挣扎,只能看到对纣王的怀疑,看不到对西岐的认同;一方面能看到面对纣王时的隐忍,一方面却只能看到流于表面的“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等台词,使得人物从维护纣王到认同姬昌的转变过于生硬。
一个人要感受到强烈的痛,才能产生强烈的改变欲望。我看不到姬发的痛苦在何处。对自己,对他人都看不到。人物像一个牵线木偶。大结局转变之时,全靠配乐托气氛。叙事的力度,又弱了一大截。
这是我认为的缺憾。
至于什么美术、特效、大的战争场面,不聊了。与一个抓人眼球、值得仔细琢磨的人物相比,那些都是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