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这是银行自身模式决定的。
大家当然都想着一个银行解决所有问题,但很遗憾,银行做不到。
第一个原因是优惠没办法凑在一起。
比如你说停车券这事儿吧,银行自己可不生产这玩意儿,都是银行出去采购的。
比如银行和某个购物中心谈,我们的客户到你这里免费停车三小时之类的。
那人家购物中心得问了:你多少客户啊?你准备租我们几个车位啊?你准备多少钱整租啊?
不同银行当然是不一样了,比如你是全国性大银行,客户贼高端,那你去大城市跟高档购物中心谈就能谈得不错。
再比如机场停车位,都有不同银行给客户提供的车位,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就是那几家全国知名银行,和本地的龙头有给客户的停车位。
谁见过xxx村镇银行在机场包车位的呢,对吧。
采购端各个银行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客户能拿到手的优惠也不一样。
要认真薅羊毛,就得多开APP。
第二个原因是银行自己运营手段不一样。这就跟618双11一样,各大平台有自己的策略。
很多银行的羊毛,你想要的时候他没有,你不想要的时候他主推。银行和电商相比,现在还做不到那么精细化的运营,也还没法形成“平台”能力。
要想着随用随薅,那也得多装APP。
咋说呢,多开APP这个并不新鲜,10年前恨不得就有攻略教年轻人“养信用卡”,薅羊毛。
这就涉及到第三个原因了。
一开始银行根本不拒绝养卡薅羊毛,因为那个时候考核的是“发卡量”,能发出去更多,KPI就完成了。
后面发现信用卡增速下来了,薅羊毛太多,就开始降低权益、提升门槛。
现在呢?
都在考核用户数,DAU之类,当然也会乐见其成地让年轻人装APP,在APP上给真金白银的优惠。
至于媒体说的小红书抖音快手之类的内容。
你觉得这能是完全、网友自发形成的热潮么?
以上,供参考。
发布于 2023-07-21 12:14・IP 属地北京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