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卡片机的爆火大概是在富士被炒起来之后的事情,我认为这两件事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富士在众多相机品牌当中特点鲜明,最主要的就是复古外观、胶片模拟直出。虽然走复古外观路线的相机不止富士一家,还有奥林巴斯、尼康zfc等机型,但富士作为多年的胶片大厂、目前已经推出了至少19款胶片模拟滤镜,大多数的色调都是基于曾经的富士胶片加以改良。虽然理光gr3等品牌也有正片、负片等仿胶片感的滤镜,但富士的滤镜数量远多于其他厂商、滤镜也最有特色。

所谓的胶片感,无非就是风格化的滤镜、加上不那么清晰的画质,有一种复古又朦胧的氛围感。富士也好、ccd也好,都是某平台炒起来的,该平台用户以女性为主、大多爱好人像和自拍,这种胶片感的自拍图画质差、自带柔和又朦胧的效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面部遮瑕的作用,省去了繁琐的后期修图过程、简单快捷,本质上也是一种快餐式文化潮流,类似的还有当下最火的“特种兵式”的旅行,本质上也是快餐文化。
从时间线上讲,富士炒到全网断货之后,很多人开始寻找类似的替代品。造型复古的相机还有上面提到的奥林巴斯、松下gx9、尼康zfc,甚至更为昂贵的徕卡某些型号也都开始出现断货和溢价的现象,但这些型号相比富士缺少像classic neg之类的风格化明显的机内滤镜,于是在某些明星的带动下,开始有人种草ccd,最直接的起因就是看到ccd拍出的照片具有上述富士的特点:
风格化的滤镜+不太清晰的画质=朦胧的胶片感氛围




其实ccd原本只是在上个世纪末短暂流行,很快就因为成本高、高感差等原因被更为成熟的cmos半导体取代。一些ccd拍出的图像确实色彩上更有特点,比如徕卡m9的ccd容易脱膜、高感又差,但还是有人愿意为了浓郁的德味色彩接受它的缺陷。
从理性的角度讲,ccd从几十元的“电子垃圾”被炒到上千元还难以买到,显然已经变成相机中的“郁金香”了。有人花大价钱去淘,本身就是非理性消费行为,不亚于抢LV帆布包的那些人。
不过,这些跟风炒作的行为也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相比于相机的高画质、高性能,一些摄影爱好者更在意拍照的仪式感和直出特色。就好比有人爱好音乐,但并不一定有精力或者愿意花时间学习乐理知识和修音。毕竟观众永远比创作者更多,有人拍照也只是在单纯享受过程、并非要搞创作。

但话说回来,炒起来的东西终归还是一阵风,就像当年爆火的VSCO滤镜、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花钱去解锁了。富士也好、ccd也好,任何炒作过后都将回归其应有的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