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黑龙江的一个小城市,鸡西,从大学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以后工作绝不回老家。
鸡西是个资源型城市,煤矿是整个城市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没文化没手艺,下井是唯一的选择,虽然辛苦危险,但只要肯出力,收入还是稳定且有保障的。这是男人为主的工作场所,女人很少,一般是接班亡故的丈夫,看浴池、发矿灯、开绞车等。我从小看了太多的事故和矿难,瓦斯爆炸、瓦斯燃烧、坍塌、冒顶、井下发水、绞车断裂等等,死人的、受伤的,到下班的时候没回家就一片恐慌,害怕出事。我高中在市里读的,在学校住宿,每周回家一次,通常爸妈会往宿舍里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去,如果没打我就开始担心,这种担心在我高一那年的高考日截止了,井下塌方,我爸恰好在那,不幸被砸中,死了。
这种不幸在我活过的三十多年见过、听过太多,每年矿上都会有事故,每年都有认识的人去世。对于整个东北,鸡西是一个不起眼的城市,对于鸡西,我们又是很渺小的一户居民。之前我们觉得生活在煤矿还算幸运,因为至少有活干,只要肯出力,矿上好歹能挣点钱饿不死,在90年代的下岗潮中虽然被买断工龄,但整体没有特别大的波澜,还算安稳渡过。90年代国企改革对于整个东北是痛苦的回忆,大批工人下岗,成为无业游民,没有收入,没有希望。我听说过最惨的一个故事,一家三口,父母都下岗了找不到工作,只剩下五块钱,一家三口最后吃了顿肉,加了耗子药的肉,都死了,小孩才9岁。
东北宜居吗?对于大连、葫芦岛、丹东等来说可能是,但对于黑龙江、吉林的大部分地区,其实并不宜居。冬天漫长又寒冷,以前楼房少,很多地方都是住平房,需要自己烧炉子。小学的时候还要带柴火去学校,每人10捆柴火,8捆交班级,2捆给老师办公室,教室和办公室都堆着高高长长的柴火。每天早上老师带着值日生架炉子,在炉子旁边的同学烤得满脸通红,在窗户旁边冻得手都不能打弯。直到初中我才进入了整个四五七唯一一个大楼上学(我们家那以煤矿命名,一井二井三井,四五七就是四井五井七井),终于不用架火、掏炉灰了,楼里有暖气,窗户边也不冷,真幸福啊。
现在的东北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家那因为采矿塌陷大部分都搬进了棚户区楼房(搬迁过程艰难、耗时近十年),终于住上了楼房,可惜我爸,一辈子想住楼,却始终没住上。
也许是年纪大了,常常回忆小时候,好多感慨,感慨我出生的时候苏联还没解体,感慨曾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感慨无数次在作文中写道要为家乡的美丽富饶做出贡献……唉,想不到我竟也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情景。以后闲了,我就把以前经历、听说的事写出来,那是再也不会重来的岁月,是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时代,有遗憾有错误,但我仍旧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