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个回答

「高考钉子户」唐尚珺被华中师大退档「以为分数挺稳的,没有服从调剂」,如何看待他的高考志愿填报?

搜狐新闻
65个点赞 👍

唐尚珺的反复复读,

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看

首先从他个人的层次上来看,他之所以反复复读,不管是为了一个名校梦,还是为了复读的奖金,还是所谓立人设,他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就是强化“高考是改变命运”的这样信条。但是实际上,这样的信条早已瓦解。高考≠科举,科举考试一旦成功,那是实打实的利益,但是高考完全只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远远达不到中国古代的科举的成功。

那么,有一点或许是可能,就是证明了“高考”从本质上来说或许是一个“舒适区”,很多时候,高考的压力不在于高考本身,而在于“一次”,如果把次数拉长,反复地考,可以说一旦心理压力卸掉,高考反而成为了逃避社会不确定性一个手段了。正如现在的考研,考编也是如此。

《聊斋志异》中有一个名篇,叫做“书痴”,讲了一个书生酷爱读书,但是实际上他是陷入到了读书的舒适区。

考试与社会不同之处就在于,考试是一个控制性很强的活动,考试的命题也好,复习也好,都有强烈的控制性。它赋予一些人一种可控的心理安全感。

就好像一个人到了陌生的地方,往往习惯性地摆弄手机。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投射,摆弄手机本质上就是主体通过支配手机这个客体,获得一种确定性的安全感,来应对陌生环境下的不确定性。高考也成为了这样一种替补品,考研考公也是如此。

所以从利益取向来说,高考其实是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活动。但是这只是相对,在20年前,十年前如此,现在很可能就不是了。

另一方面,就是唐尚珺的问题显然就在于,这样的舒适区其实不是绝对确定,高考贬值的速度是很快的,反复高考,反而成为了一种赌徒心态,试图要翻本,而不是见好就收。

或许唐尚珺心灵有什么隐秘的地方,把“高考”成为了那个绝对物的追求的替代品,通过强迫性的重复某种行为,去追求那个隐秘的东西。

其次,从社会心理来说,唐尚珺之所以引起关注,也在于唐尚珺成为了人们对于高考,对于教育,对于阶级跃迁的一种心理投射,这种投射也与唐尚珺类似,把高考视为鲤鱼跃龙门的途径。但是现在的高考,是否还能承担这样的使命,真的不好说了。

编辑于 2023-07-20 10:06・IP 属地浙江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林先生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