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就……还好
是今年首个,又不是历史首个
水利部和国家气象局的研究,是很宏观的给一个大的地区的指示,落到微观的一个市一个区一个乡镇,有可能只是一次平平无奇的降雨,如果不是一场平平无奇的降雨那就出事了
当然了一次平平无奇的只有10086发个短信通知的降雨,也可能在一个山一个乡镇一个街道酿成巨大事故,比如720。我这儿去年也被省厅发了黄色预警,落到我这里就是平平无奇的一场雨,平平无奇地发信号,平平无奇地上门做转移,平平无奇地出门办事,路上遇到山体滑坡,泥泞了一天就过去了
或者有些时候预警发出来已经事情很大了,比如前年的首个红色预警,时间和地点大家可以搜一下,会很无语
所以对于这个预警,大家正常看待就好。需要知道这个信息,但是没必要产生恐慌
对于山洪灾害避险,我个人认为,在个体层面上,首先得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
水火无情不是一句空话,自然界的水不可能像喷泉、泳池、人工湖一样人畜无害,很多人听说过掉进水库尸骨无存的传说,绝大多数自然水域比电站水库危险多了,你想得到的可能只有失足跌落水中,更可怕的是干枯的河谷几分钟后就被洪水填满,沟洪渠道堵塞导致行洪不畅彻底泛滥,洪水过境后路段损毁挖掘机都挖不出一条路,想回家也无法转移,暴雨后房屋渗水坍塌,山体滑坡直直往路中间倒
由“敬畏之心”这一点,可以引申出绝大多数老生常谈,恶劣天气少出门、不要去未开发的河谷游玩、看到警示牌听到劝导及时撤离、管住孩子不要去水边玩
在工作人员这里,绝大多数同行应该都看到了一则应急管理部对福建三明的通报表扬,对隐患点位要进行监测巡查,收到预警及时转移、提前转移、迅速转移,将乐县七点五十发布预警,到九点钟泰村已经转移好了,一般预警发布时间是签发时间,真正发布起码晚十分钟,可以想象泰村转移有多快有多果断。基层乡镇(街道)村社(社区)的响应速度和工作能力都应该向这里看齐
除了基层工作人员,我认为还应该加强对事故的复盘追责。以前很多人房子是自己盖的,地是一起修的,塌了只能怪自己,导致很多部门潜意识里没有复盘这个概念,只想着意思意思善个后就完了,爱处理谁处理谁,听天由命,事故事后处理追责非常薄弱
好了,领导来了不写了,签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