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青年失业率有向中东靠拢的趋势。
中东2014年的青年失业率数据是,阿尔及利亚20%,伊拉克34.6%,约旦28.8%,黎巴嫩20.7%,利比亚48.9%,突尼斯31.8%,也门29.9%,叙利亚30.1%,埃及42.0%。
"阿拉伯之春”爆发前,埃及的青年失业率为43%、突尼斯为30%,叙利亚更严重,绝大多数叙利亚大学生至少要花4年时间才能找到工作。
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年轻人缺乏就业机会,导致了一种被称作“等待期”的现象,即年轻人等待好工作,等待婚姻和亲密关系,等待充分参与他们的社会”。男性会推迟结婚,直到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支付与结婚相关的常规费用并能够养家糊口(是不是和现在中国很像)。
16-24岁青年没有家庭负担又血气方刚,若让他们无所事事,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曾经有段时间我国青年比现在严重得多。
1958年前,随着新中国大规模普及基础教育,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新中国百废待兴,并没有足够的产业去安置有文化的青年,于是出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8年开始,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沦为历史,大量知青回城,但城市里却没有足够单位接收这些人,很多人沦为不稳定因素,这也是“严打”出现的历史背景。好在改开逐渐化解了就业压力。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国企下岗潮,导致社会提供岗位供大于求,为了缓解压力,开启了“高等教育扩招”,把大量高中生招入大学,以推迟他们进入社会的时间。
2000-2016年,房地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开启的经济腾飞,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本轮青年失业潮出现,也是多因素叠加和历史欠账所致,唯有经济找到新的爆发点,或者像1958那样用农村去承接青年学子(现在应该是让各行业基层去承接),否则很难有效缓解就业率。
作为刚毕业大学生,能做的就是不要心比天高,先找到糊口的事情再说。
95后本科率已超25%,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
安静蛰伏,总会等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