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科研,商业是商业,不计成本的科研成果没什么影响。
就像氢能源一样,技术很成熟,但是成本高,所以就凉了
比如小日子之前一阵忽悠,韩国就是信了邪,推出了一款量产的氢能车NEXO,6.33公斤克容量,可以续航600公里,加满需要6.2万韩元(约合348.80元),最近国际能源价格大涨,目前已经涨至约8.3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66.94元),比之前上涨33%。
与之对比,韩国的的内燃机汽车途胜2.0柴油版,54L油箱加满需要74574韩元(约合419.54元)续航为783公里。
所以成本太高,导致无人问津,目前已经处于停产的边缘了。
固态电池目前也有这些问题,现在主要有三种技术路线:
日、韩押宝硫化物体系,硫化物电解质空气稳定性差,当其暴露于空气中就会产生有毒气体,同时伴随着电解质结构的破坏和电化学性能的衰减,硫化物电解质的合成、储存、运输和后处理过程需要严重依赖惰性气体或干燥室。
欧洲主要为聚合物路线,聚合物电解质在室温条件下,离子电导率较低,使得聚合物固态电池充电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完成,极大地限制了其商业化;
中国则以氧化物为主。大多数氧化物电解质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和更好的氧化稳定性,但为了保证刚性氧化物电解质与阴极材料的界面良好接触,往往需要高温烧结,否则会导致严重的界面化学副反应。此外,有些氧化物电解质还存在锂枝晶生长问题。
所以目前谁也没有办法完全商业化,同时,成本也是企业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别说固态了,半固态电池成本已远高于商用化的液态电池成本。根据产业调研和测算,以NCM811液态电芯和NCM811半固态电芯为例,半固态电芯成本相比液态电芯成本增加约80%。其中,固态电解质成本是主要新增成本,也是半固态电池中的主要成本,占比约50%。由于电解质材料变化、生产工艺改变、产品质量控制经验不足导致的工程验证周期长等因素,都会使得全固态电池比半固态电池成本更高。
衡量一款动力电池最终能否量产,主要有5项指标,即能量密度、充放电倍率性能、成本、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动力电池的实验室研究成果一般在某个阶段取得一个或几个指标上的重大突破,同时满足5项指标要求才有可能量产,这是标准的木桶效应。
固态电池看似“风口”将至,实则“道阻且长”,量产还早着呢,而且就算量产了,也建议等个几年让第一波韭菜和小白鼠先尝试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