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一个点吧。
姬昌吃伯邑考,如果把这个拍成简单的纣王残忍无道,就是彻底的失败。
这一段是纣王和姬昌的极限拉扯,既是纣王阳谋的高明呈现,也是姬昌权欲的高妙呈现。
只是仅仅从“好坏”的立场,去拍这场戏,就注定不是史诗戏的气度。
纣王把姬昌关起来,是因为姬昌不断扩张,圣名远播,影响了他的统治。姬昌的圣人之名,四海皆知。他的有道,凸显了纣王的无道。成为天下反商的师出有名。
纣王想攻破这种师出有名,但是不直接用武力。而是通过重新占据道德高地,来战胜姬昌。所以他使用了最早的阳谋。
这个阳谋的本质是让所有人知道,姬昌并不是圣人。他并没有秉承天道,他只是一个为了权力,为了苟活不惜一切的人,不值得尊重和追随。只要纣王可以向全下证明姬昌是这样一个人,他才会放他回归西岐。
让姬昌吃伯邑考这一计,高明至极。
如果姬昌吃了伯邑考做的肉饼,要么意味着姬昌算不准天命,没有圣人的能力,无足为惧;要么就说明姬昌说一套做一套,言不由衷,没有圣人的德行,不得人心。不吃伯邑考做成的肉饼,那意味着姬昌真的能算天命,而且为了人伦操守,坚持不逾,那就绝不放虎归山。
从纣王的角度来讲,姬昌不吃伯邑考比吃伯邑考的危险要大。
不吃伯邑考,既能放大姬昌的“神通”,更能放大“姬昌”的圣德。他只能继续关姬昌,而不敢杀他。一旦他杀了姬昌,天下必然立反。而就算继续关着姬昌,也不过拖延时间罢了。吃了伯邑考,姬昌就是一个虚伪的人,就算把他放回西岐,也没什么大不了。
纣王用这一手,让姬昌进退两难。
最后姬昌选择了吃,相当于选了纣王预期的最不堪的结果。
同时这也就意味着,姬昌从正大光明,走向蝇营狗苟。从圣人之道,堕落为权欲之道。所以,纣王选择了放他回西岐。
这一段并不是凸显纣王的残忍的,而应该是刻画两个政治家对于制高点的角逐。纣王占据了制高点,觉得自己稳操胜券,他才还给姬昌自由之身。姬昌放弃了制高点,失去和纣王争雄积累的优势,所以他能够苟全。
也就是从这以后,上古时候一直延续的德行之争,开始正儿八经走向军事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