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个回答

是什么让 90 后、00 后重拾起了父辈们的持家传统?如今爱存钱与父辈们有何不一样?

麦兜都行
14个点赞 👍

老一辈的存钱更多是物资匮乏年代省吃俭用的惯性,而非理性经济人的行为。

实际上,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存钱是没有用的。甚至“钱”本身的作用也远没有现在那么大。

计划经济年代长期伴随短缺,是需求过剩,供给不足,需要用票证来对需求端进行严格管制(光有钱是不行的),造成“物价平稳”的表面现象(但1961年仍然出现16.1%的高通胀),和资本主义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完全相反。

后者,在马列经典作家的语境里叫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被视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而指令性计划体制天然消灭了这种矛盾。

到了转轨年代,特别是价格双轨制并轨、搞“价格闯关”的阶段,随着需求端管制的松动,真实的供需形势浮出水面,并体现为价格这样的市场信号。中国在该历史阶段经历了很大的冲击,父母辈的人对那个年代的物价失控和抢购风潮有深刻印象。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胀高潮期,一度出台“保值贴息”——办理保值储蓄者,银行除按规定的利率付息外,还要按保值贴补率(同期CPI和同期存款利率牌价的差额)付一笔钱给储户,以保证存款不因物价上涨而贬值。并且,保值贴补率也由中国人民银行银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每季度进而变成每月公布一次。但尽管如此,这种高息储蓄还是不能防止货币实际财富价值的“缩水”。80年代“万元户”还是富人的代名词,经过那几年的通胀,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万元财产就一点都不稀罕了。

如果这种局面长期化,那么,就算再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的习惯,也会被现实“纠正”。因为这种背景下,“钱”是“不值钱”的,存钱没有任何意义。

很多中国人喜欢嘲笑亚非拉很多国家的人“一拿到工资第二天就花掉”,其实考虑到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夸张的通胀率,这种“拿到钱第二天就花掉”,是非常“理性经济人”的行为。

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和制度基本面都是很差的,根本没有稳定可靠的投资渠道,最“保值”的途径,就是在钱还没有进一步贬值的时候,赶紧花掉。

通胀率低的社会,货币才有真正的“储蓄价值”

幸运的是,中国社会的长期短缺和真正的高通胀(几乎什么都涨),在90年代被彻底解决了。

90年代改革后,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改善了供给侧,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制度建设压制了“乱印钞”(央行不得向财政透支,政府不得直接贷款),长期的短缺和高通胀在90年代中期告一段落。而紧接着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和国企下岗潮,在90年代末中国一度进入通缩。

此后几年成了很多人(当然,是那些没有在经济不景气中丢饭碗降收入、甚至购买力还变相提高的人)怀念的“物价不涨”的年代。某新概念作文大赛出位的公知在10年左右(具体时间我忘了)说物价和生活成本,“2004年是中国人最后的好日子,大排还是3元一块”(大致意思),实际上就是90年代末通缩的绕梁余音。

但这个时间只有短短几年。加入WTO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启,中国经济进入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二十年景气繁荣,大家日常听闻的好像只有“通胀”,各种涨价,资产涨、物价涨、生活成本涨,当然,工资也涨。

但需要注意的是,00年代以后的通胀,和90年代以前的通胀,有很大区别。

通胀本质上就是供不应求,是供给不足。而通缩则是供过于求,是需求不足。而有些东西很难随着整体经济发展同比增加的供给,比如严格国土空间管制下的房产,比如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的工业化社会的人力,这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房价、工资(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格)大涨,进而推升其他一些对房价和人力成本非常敏感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00年代以来中国人所感受到的所谓通胀,就是后面这种。房价暴涨,(非工厂)食品及各种人力服务的价格也大涨,但大量工业品(包括很多工厂生产的食品,比如可乐价格几十年稳定)价格极其稳定,甚至不涨反跌。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存钱,虽然以房价、工资为参照系,仍然是不断贬值,但如果以对工业品的购买力为参照系,那还是保值的。

但00年代的通胀(本质上是镀金时代的繁荣)仍然让很多人忘了世界上还有通缩这回事,“放水”、“钱毛了”、“货币贬值”成了永无止境的宇宙真理。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储蓄成了非常愚蠢的行为,负债投资(特别是买房)才是理性行为。一个个都想着钱贬值了负债就稀释、资产就上涨。这些年储蓄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年轻人不爱存钱的比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则是消费主义的洗脑)。

但这几年经济社会基本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济增速在不断放缓,在疫情前,经济增长中枢就已经下降到了6%左右。新常态下,高增长年代的很多观念就已是不合时宜。2020年以来,很多行业更是遭遇重大打击,一夜之间企业倒闭或裁员优化的案例,比比皆是。在这种随时可能失去收入来源甚至生活来源(如果没有做“全职儿女”的机会)的阴影下, 存钱以备不时之需,是必要的生存保证。

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通缩的迹象。6月CPI环比下降0.2%,前6月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0.7%。通缩有利于“老钱”,盖因增量财富变少,则存量财富所占的“份额”就会相对稳定。

这个时候,存钱就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存下来的钱的实际“份额”也会相对稳定、价值也会相对坚挺,而不会像通胀时期那样被快速“稀释”。其实(良性)通胀的很大一块原因,就是因为新财富的不断创造让蛋糕总量做大,“稀释”了老钱。

上一回有这种“通缩”的感觉,貌似还是90年代末,很多人怀念的“物价不涨”的年代。那个时候,也是大家比较爱攒钱的年代。以至于,房地产市场刚起步的时候,很多人还抱着前一个时代的思维定势,不愿意按揭贷款,喜欢攒够了全款再买房,错过了00年代房价上涨最肥美的行情。

现在很多方面的感觉,其实和90年代末有点像。

同样面对的强美元周期,从90年代中后期,美元指数从80多一路涨到120,拉爆东南亚金融危机;同期美国对华政策也各种咄咄逼人,台海危机、炸大使馆、南海撞机(当然现在中国国力和那个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但相应地美国及其盟友对华遏制的决心也不会像当初那样三心二意、甚至被战忽局忽悠);当年的国企大破产、银行大坏账、职工大下岗,也严重破坏了彼时中国经济的资产负债表,就像今天“涨价式去库存”掏空六个钱包、疫情三年大量行业的正常循环运转被破坏、青年失业率高企。

但区别在于,面向未来,新冷战时代的“脱钩断链”塑造了新的全球宏观基本面,很难再有01年入世那样的超级强心剂。反而是人口断崖的基本面摆在那里,短短五年时间出生人口腰斩,这种世代人口“螺旋式通缩”的结构,必然导致从需求到投资的全面萎缩。

同时,中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化国家,而且是大量领域占全球一半以上产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的全产业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产业链供应链接坚挺且完备的基本面不会轻易改变,则也很难出现因为“短缺”的恶性通胀。

也许,日本式“低欲望社会”也是中国未来的一个镜像(至少是部分)。从这个角度看,量入为出、积极存钱的生活哲学会有越来越深厚的群众基础。

编辑于 2023-07-18 15:15・IP 属地浙江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盖因斯iFortune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