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做量入为出,凡事理性一点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制定消费计划。
通过消费来提高自身的享受,这是现代人的一种本能,有位经济学家也曾经说过:消费是不用刺激的,因为只要居民有钱了,自然会去消费,谁还不会花钱改善生活呢?
但现在的年轻人开始趋向于存钱,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钱了。
社会经济的下行,使无数的中小企业倒闭,没有倒闭的也会缩减自己的经营规模,这都会增大失业率(相关数据统计,16到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高达20%)。
以前赚钱容易,所以花钱也就大手大脚,现在收入减少,也只能被迫量入为出。

而我们的父辈们,60后70后,出生的年代就比较穷困,成长于经济发展的初期,简单来说就是过过苦日子的,因此,节俭等勤俭持家就是刻在骨子里的。
就拿我爸来说,青少年时期还在搞集体,靠着给生产队放牛,多挣了两个公分才能勉强混饱肚子,初中都没上完就被迫辍学,不是不想上,而是真没钱交学费。
80年代以后,政策稍微放开了一点,可以养鸡把鸡蛋拿去卖,晚上搞个手电筒去田里面抓黄鳝也能卖点钱,生活才稍稍改善一点。
后来要结婚,硬是凭着一股狠劲,手工烧砖,我大伯家烧了一栋房子的砖,换了点钱,给另一个邻居家烧了一栋房子的砖,换了一头猪,然后自己也烧了一栋房子的砖,然后把房子盖了,才把婚事办了。
不要以为烧砖很容易,窑炉一开火中途是不能停的,白天干了活,晚上还要守炉子到凌晨四五点,大半年的都这么熬,才能挣到一点点钱,所以花钱就会特别谨慎,这些习惯会影响一辈子。

所以说,父辈们的勤俭持家可能是受了时代的影响,那个时代的生产力低下,物质太匮乏了,要办点事儿都要存好久好久的钱。
而现在年轻人变得倾向于储蓄,可能仅仅是因为刚好来到了经济的下行周期,一旦经济恢复增长,年轻人的收入增加,他们是不会吝啬消费的。
毕竟现在的年轻人成长环境,相对于上一代已经好太多,并且上一辈人那么吃苦,就是为了下一代人不再这么吃苦,在生活已经好转的情况下,没有理由让他们当守财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