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都是对未来预期有限,转向储蓄。
但说真的,就算现在大家真想储蓄,能存下来的钱有多少呢?
预期影响消费,但高物价让大家被迫消费。
大部分年轻人的现状都是——
收入本来就低,消费占比还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有限。
房租、养老等大额支出压缩了很多人的储蓄空间,上涨的物价也抑制了实际储蓄收益,减弱了积蓄积累效果。
现金流优先满足了生活所需,储蓄变成了非首要需求。
不久前有个“调查”称:
53.7% 年轻人存款不足10万。
个人感觉这数据还是很有迷惑性的,并非所有人都能攒这么多钱。
起码我身边人存钱比例和该数据有不小出入。
而且这数据是为了说明啥呢?
高储蓄率意味着消费市场的不景气,指向的往往一些不太好的因素。
之前有个概念挺火,叫“大学生特种兵旅游”。
不少学生晒出自己“特种兵式旅游”经历,花最少时间和钱,游览最多景点。
一般都是周五晚上或凌晨出发,打卡各大景点,周一早上赶回教室上课。
为了节约成本,很多人在火车硬座甚至车站过夜,能省不少酒店钱。

虽有哗众取宠、吃饱没事干的嫌疑(学生有钱有闲出游,已远胜普通社畜),但这也成了疫后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目前来看,大家的消费意愿即便有所恢复,消费能力也未必很快跟得上。
大环境变了,各种影响逐渐浮现。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概念,形容“一种随时可能承受风险的状态。”
当下整个社会充溢着忧心忡忡和惴惴不安的气氛。
在此情境下,大家哪还有余力去掏空钱包大肆消费?
真到了花钱的时候也难免挣扎,不太敢大手大脚。
在现实面前,一切美好愿景不过是遥不可及。
编辑于 2023-07-18 14:05・IP 属地福建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