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国际互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叠区域主义(overlapping regionalism)和软区域主义(soft regionalism),根子是政策文件里经常提的一个术语,叫信任赤字。
中美日在东南亚国家看来哪个也不不可信,一个在过去一千年里尝试奴役东南亚,一个在过去一百年里奴役了东南亚,一个奴役了东南亚不到十年,全都是祸害。所以他们在搞对冲(hedging)。
但俄罗斯没这个问题,因为手还没伸那么长,帝俄就没了。所以东南亚国家非常注意引俄制H、连俄制美、连中反日、亲美反H。总之,在东盟的牌桌上,中美俄都得是客,不能是主。
但是东南亚国家明白中国的安全关切在哪,知道如何在东亚经济秩序和安全架构相分离的条件下游刃有余地处理与大国关系。因为这些经验是东南亚国家在1950-1980年间用血和泪交的学费换来的。
但是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就是中美俄大三角关系马上就要分裂成中俄-美大双边关系了。依附于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玩平衡术的空间越来越小。在当代文献里,quasi-alliance和pseudo-alliance的文献,大多和中俄合作相关。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中俄在反美问题上立场是高度坚定的,其他问题从属于这个大前提,比如互信。
一方面,俄罗斯对乌克兰重拳出击,美国联合北约国家进行反制,一万多项制裁和长期化的战争使得一切温和派和准温和派彻底丢掉了媾和空间,不创造出大东欧无人区的话坦克履带是不可能停止的。另一方面,美国尝试在大东亚复刻同款干涉战略,通过武装损害中国的安全利益来回应中国的安全关切,那么必然会得到中方的对等回应。
这就涉及到一个identity的问题,各国汉学家和政治学家对这个观点其实是不一致的。汉学家一般认为东洋和南洋国家在天朝的认知里是天朝外围,可以有一定灵活性和自主权,但是前提是不能损害中华帝国的安全利益。也就是说,在这个identity里,中华帝国是有两个边疆的。硬边疆是相对固定的,软边疆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
而许多政治学家,特别是西方和很大一部分俄罗斯的政治学家,经常把欧洲那一套硬边界观念带进大东亚地区。认为中国要么接受东洋和南洋国家是美利坚帝国的硬边界,要么就会把东洋和南洋国家成为中华帝国的硬边界视为一个当然结果。
这就给了中俄合作几乎无穷大的空间。因为日俄毗邻,中日只是隔海相望。而且做决策的外交精英们通常都是秉持硬边界逻辑。所以武装日本,在武装援乌的背景下,反而最先刺激的是俄罗斯。
如果不武装日本?中国最终收复台湾?那么太平洋的美国世纪就结束了,美利坚帝国的硬边界就要回缩了。这是美国外交决策层所无法容忍的。
所以实际上美国执行的政策是互相锁死的,退出任何一个政策都会面临更大的战略危机。武装日本对抗中国,先刺激俄罗斯。不武装日本对抗中国,自己的硬边界先完蛋。不武装援乌,美国在亚太的轮辐同盟体系就会受到极大冲击。中国体量是俄国五倍以上,俄国搞定东欧,必然和西欧武装对峙,届时北约更不可能抽出资源帮助美国巩固亚太的同盟体系。
美国真正的噩梦还远没有到来,因为俄罗斯的国民经济刚开始军事化,反西魔怔指数也远未达到最高点。当军事化水平达到苏联时期的话,哪怕反西魔怔指数停留在现在的水平,那也会直接拉爆冷战后形成的单极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