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就是懂技术和不懂技术的创始人对商业理解的差异。
小米是年轻的互联网公司,骨子里认同的是靠产品打动市场,其他东西都是辅助,所以你能看到小米靠性价比产品手机起家,横扫htc、三星等获得成功。
华为是典型的中老年国企领导式公司,突出一个捡便宜全都要,嘴巴上都是责任、气节,本质上缺少了技术型互联网人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
国产安卓手机开拓了市场,华为才开始做安卓手机,但还要暗戳戳讽刺其他国产同行。
民粹崛起让其抓到了商机,借着民粹搞营销,凡是自己的都是正面的,凡是同行的都是负面的,四处暗示同行是买办,通过商业行为去取得竞争的胜利,很符合早年下海大多数企业的风气,即自己的成功不是靠产品,而是把同行都搞死,最好是把同行里的龙头想办法通过官场、商场的技巧击破。
这种传统企业重营销,重销售,就是不重视研发,因为他们也知道,想要在研发上取得优势,投入的成本过高、期望回报较小,但营销投入是可以四两拨千斤的。
其实鸿蒙系统这件事就很明显地把华为的个性表达出来了。
鸿蒙系统是不是完全基于安卓,其实不重要,对消费者而言,当然是要完全兼容安卓,才是最好使用的。
像电脑领域里,即使已经强如苹果的macOS,在很多专业领域也完全不能取代Windows,因为生态里许多专业软件不能也不会再去做一个适配新系统的版本,很多专业软件公司都倒闭了,软件都开源了。
完美兼容安卓,才是完全从用户体验出发的行为。即使未来真的鸿蒙自研成功、完全不兼容安卓,但必然会让大量专业的、冷门的、必用的软件无法使用。
兼容安卓,是没有任何坏处的,本质上都是开源的,也完全不存在后门一说,华为自己倒是可以给鸿蒙留不少后门。
但华为就是不要兼容安卓,甚至明明是基于安卓研发、制作,还要生硬地无法直接安装apk文件。这个系统设计的目的,就不是用户导向,而是营销导向。这是最让人震惊的一点。
就像全世界都在用牛顿定律,都在用开普勒公式,但华为一定要给这公式稍微改一点,换个单位名称,然后说这是自研的。虽然公式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公式的计算方式多绕了好几个弯,然后逼迫自己人都来使用自研公式,这个行为不是毫无意义,是完全负意义。
但华为就是做了这个负意义的事情,真别说,还真有人认,就好这口,这就更难让人理解了。
好的,安卓以后不用了,改用鸿蒙,那请问这些人以后是否还用牛123定律,是否还用欧几,是否还用各种基础的、外国人发现的数学物理化学公式?
难不成这些也要改名,才能满足如琉璃易碎的自尊心吗?
不过你还真别说,给公式改名字这事儿也不是第一次了,再来一次好像也不用意外。
所以我一直不那么讨厌恶心到极致的百度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心一言这破玩意儿还真就是自研的,虽然用的是英文训练、英文的底层逻辑来出的大模型,还各种夹带私货,让我本来期待的“文心一言更懂中文是优势”的期望破灭,但这破玩意儿还真就是自研。
但说到底,百度虽然天天拾人牙慧,但也是老老实实自研,模仿着搞出搜索引擎、百科、贴吧等,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服务用户的。毕竟是个互联网企业。
华为这些骚操作是我真的闻所未闻的,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营销资本,搞了一个完全不利好用户的产品,还让用户去低头接受,真的难以想象。
至于是华为更难理解,还是这些津津有味用着鸿蒙的用户更难理解,这就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