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看過一部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韓國電影——《素媛》。
導演以近乎「刻骨銘心」的方式,為我們展現了一幕人間慘劇,我們在屏幕前卻「無能為力」,唯有目睹著女孩走向「深淵」。
正是看過這部電影後,我對於「廢除死刑」的態度轉向了「堅決反對」,作為一個良知未泯的人,我無法接受一個文明的社會能縱容「魔鬼」苟活在人間。
試想一下,未來的某一天,你走在大街上,迎面走來的可能是犯過最惡劣的刑事罪犯,你難道還能保持冷靜嗎?
很多時候,我會在想,為什麼命運會選擇素媛呢?這個善良的女孩沒有傷害任何人,卻要面對堪比極刑的「痛苦」。
尤其在看到犯罪者恬不知恥地表示「喝酒了記不清哪天發生的事」後,我恨不能衝進屏幕中,親自手刃這種「無恥之徒」。
值得一提的是,在現實中,「素媛案」的嫌犯已經出獄,韓國的法律似乎無法給予這個惡魔「死刑」,不過他現在處於公眾的怒火中,肯定不會活得太舒服,這也算是唯一能寬慰受害者的「理由」吧?
電影的劇情並不複雜——女主素媛,是一位僅有8歲的女孩,她在上學的路上,被一個成年人進行長達數個小時的毆打、性侵、異物灌腸,當她被送往醫院時,受傷程度連主治醫生都被「震撼」了。

這是電影的劇照,可能是考慮到審核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導演在妝容上已經相當「收斂」了。
真實的情況只會比這更糟糕,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個柔弱的小女孩被一個近乎瘋狂的成年男性蹂躪數個小時的淒慘模樣,如果真的還原出來,可能是無法通過影片審核的。
素媛受害後,她的腸道和肛門受損嚴重,小腹嚴重壞死,被迫植入人工肛門,即便如此她仍然需要人工馬桶袋方可正常排泄。
突入起來的變故,讓素媛本不富裕的家庭負擔更重,素媛的母親此時還懷上了第二胎,遇到如此變故,身體狀況自然是越來越差。
素媛的父親為了支付醫療費,不得不低三下四地四處借錢,一個父親為了女兒選擇低下頭的可憐模樣,真的是讓觀眾「五味雜陳」。
在這場變故發生前,素媛一家的生活是幸福的,他們雖然談不上富裕,卻深沈地愛著彼此,素媛的同學也都喜歡她。

如果沒有這場災難,或許素媛會平安長大,成為一位學業有成的優秀女孩,在未來也能找到心愛的另一半,組建屬於自己的家庭。
問題就在於,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如果」,當魔鬼伸出「魔爪」時,素媛的人生就已經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了。
警方通過案發現場的指紋,很快抓到了嫌疑犯,可只通過指紋還不足以定罪,還需要作為受害者的素媛親自指認兇手。
對於一個心智尚且不成熟的女孩來說,親自指認兇手並說出證詞,實在是太「殘酷」的一件事,素媛幾次被逼到崩潰,好在有心理醫生對她不停地疏導,這個小女孩才沒有被逼瘋。

然而,問題還不止這些,素媛雖然活了下來,卻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他畏懼所有成年男性,包括自己的父親。
在她坐車經過被性侵的地方時,還會產生嚴重的焦慮症狀,甚至會直接嘔吐。
這部電影我為什麼覺得好呢?因為它的劇情雖然稱得上是「刺骨」,卻不是完全壓抑的。
尤其在素媛受害後,我們還是能看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溫情」,她的同學沒有嫌棄她,反而都在期待她返校。
每天和素媛一起上學的小男孩,找到了素媛的父親,在得知素媛受害的這些天裡,他都處在深深的自責中。
「如果那天我等了素媛,或許就沒有什麼事了。」
素媛的父親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抱著了這個小男孩,同時仰起頭不讓自己的眼淚流下。

他雖然只是一個孩子,但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他身上閃耀著的「光芒」。
寫到這裡,我想試問一下題主,你的年輕肯定是比這位小男孩大的,所以你的道德素質水平本該更高的,可你覺得你比起這位小男孩,可有他十分之一的「水準」?
隨著事件發酵,關注素媛的人越來越多,素媛的學校組織了募捐活動,素媛同學的父母都伸以援手,希望能挽救這個「深陷泥濘」中的女孩。
這群善良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點地驅除素媛心中的陰影。
走進病房義演的機構人員,在看出素媛的父親比較拮据後,免費送了他一套舊的玩偶套裝,正是靠著這個玩偶套裝,素媛的父親才能在不刺激到素媛的情況下接近她。

當素媛真正打開心結,主動接近父親並為他擦拭汗水時,我在屏幕面前流下了眼淚。
父親慚愧地低下頭,他為自己沒有保護好女兒而自責;女兒溫柔地撫摸著父親的臉頰,彷彿在試圖抹去父親心中的愧疚。
父女之間沒有任何台詞,只有著女兒細微的動作,卻勝過了千言萬語。
在大家的幫助下,素媛戰勝了心結,出庭指認犯罪者,結果由於韓國法律的桎梏,犯罪者所獲的處罰非常有限,一個毀掉女孩一生的惡魔,就這樣避開了「法律的重拳」。
素媛的父親憤怒地走到被告席前,高高地揚起拳頭,卻被素媛拉住。
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已經不想家人再因為自己而陷入麻煩了。
影片的最後,導演留下了意味深長的開放式結局——素媛在某一天放學回家後,看著已經出生的弟弟,躺在他的旁邊,輕輕地說:「你能出生,真是太好了。」
很多資深影評者解析,影片最後素媛選擇了自殺。因為現實中的受害者在遭受侵犯後,沒能走出陰影,最後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導演或許是考慮到觀眾們的遺憾,將結局微調,讓觀眾能稍稍地寬慰一下自己,只可惜這種「微調」只能存在於藝術作品中,現實是不存在「微調」的,一位女孩就這樣失去了生命,再也回不來了。
那麼,我想問一下題主,假如被你們逼迫到退學的女生,是一位類似素媛的不幸者,你們和犯罪者又有何區別呢?

麻煩你看一下知乎分配的問題標籤好嗎?你至今還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嗎?難道還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嗎?
越是文明的社會,強者和弱者的關係就該越融洽,社會總體氛圍會更傾向於庇護弱者,題主則直接反其道而行之,試圖將「達爾文主義」代入學校環境中。
作為一位教師,我可以允許我的學生成績不好,但我無法容忍我的學生素質低下、道德敗壞,更無法容忍題主這種把「惡行」當作「正道」的存在。
如果在未來的某一日,如果題主你因為自身無法避免的「問題」而面對著歧視或壓迫時,我希望你千萬不要有絲毫不滿,也不要去反抗,這不正是你所希望實現的「願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