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纠结了很久,在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安全地传递出我想要表达的推断,且让人更容易听懂。
首先,任何人认为的“人生圆满”都是私人想法,于他人无关。
但婚恋过程,很容易让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你理解的“人生圆满”肯定和对方有关,并且对方会自觉与你自认为的美好紧紧捆绑。
这就是感情中最危险的状态——思维盲区。
你无法意识到对方最真实的状态,眼睛里仅仅能看到你们在按部就班地完成婚恋步骤,还是世俗认可的婚恋步骤。
为什么世俗认可的婚恋步骤有问题?
因为世俗只是个可以参考的最大公约数,而每个人实际要驾驭的是公约数之外的千差万别。
剧本很大概率是这样的。
你的前妻,在学生时代,其实对于和你的这段初恋不是特别看得开。
总觉得差点东西,但又挑不出什么毛病。可能害怕问题变尖锐,可能担心被指责,可能性格本身如此,总之完全对你隐瞒了这种内心深处的想法,直到大学毕业。
这时,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沟通试错的时机。
毕业后,因为这种内心深处的隐瞒,在你前妻有限的思考能力中,她自认为已经无路可退了。
同事同学会羡慕你们的感情,父母会极力看好你们的婚姻,你个人的事业又蒸蒸日上。
而她当年隐瞒的内心深处,则成了这一系列表面场景下的诅咒,她已经把自己架起来了,不知该如何进退。
向你摊牌,她会觉得自己要被人当作坏人,担心被曾经拥护你们感情的人反过来指责。并且她也会功利地思考,毕业后重新找到一个稳定对象不容易,条件大概率还会比你更差。
而不摊牌,就要不断与内心对峙,这也是她的选择。她选择假理性地接受现在的生活、他人的祝福,以及试图说服自我。
但她的自我劝说失败了,毕竟她的思维面太窄了,只能从极端走向病理化。
她病理化的思维逻辑就变成了——假觉醒。
她觉得自己的委屈是天大的委屈,这份委屈大概率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
她会刻意忽略自己长期的隐瞒和不表达,反手把责任推给看不出她内心变化的你,认为都是你的光芒害得她走向今天这样的内耗。
于是她认为自己“觉醒了”,觉得自己走到现在真不容易。之后便毫无意外地用婚外情,偷偷对曾经的内耗和不满进行报复性补偿。
她不敢大大方方离婚,不敢面对好聚好散后的未知未来,仅仅是在用一个错误掩盖另一个错误。
故事讲完了。
我想表达的不是你有思维盲区,你怎么能完全看不出来这些。
而是想说,没必要自责,这是一种命,看破了,就悟了。
任何人都不可能保证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安全的,只能保证每一步都为自身负责。
如果我没猜错,你前妻的个人能力和你比起来,差了很多意思。
家庭条件和你比起来,也差了至少一个档位。
她的父母大概率对外人友善,但对女儿控制欲较强。
你平时照顾她多于她帮助你,你对她的呵护多于她对你的真实表达。
同时也没有人能拴着她必须和谁恋爱结婚,而是她不想主动抉择。等到不得不主动选择时,又只会选又错误又极端的那个。
这就是真实的她,但你无法察觉到。
因为你们的恋爱过程在表面上太顺了,太过于符合世俗的期待,符合到你会下意识觉得完全没必要确认情感逻辑是否完备。
也忽略了确认对方到底能不能为自己负责,甚至一度觉得只要有你一个人的强力支撑就非常OK了。
但仍然是那句话,你是你,对方是对方。
一个人可以变得很重要,但永远无法代替另一个人诠释生活。
你可能在某些领域获得成功,但不代表完全懂感情。
题主的能力、事业以及遇到悲怆后依然能自控情绪,并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综合起来都已经强过太多人。
接下来,我认为比起精细的复盘,你更需要与自身和解。
与自身和解后,大道自在你心,曾经感情中的弯弯绕绕皆成小道,没必要再刻意追求。
届时你能理解,众生是众生,你是众生,但众生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