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或者工作重心在电视主持人?几乎不可能,即使年纪大了,跳不出漂亮四周了。
但是,他会隔三差五的、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电视或者其他媒体上,包括象这次的“特别信使”,或者跟花滑相关的节目。因为,他需要这些舞台、媒介,去实现个人抱负,履行社会责任。
1、对羽生来说,花滑运动员是他一生最骄傲的个人名片。
小学时的梦想,是夺得温哥华之后的那届冬奥会冠军,后来实现了奥运两连霸。今后大部分人生,仍将会是致力于花滑的探索创新和推广传承。
只不过受到年龄、体力的制约,在不同时间段的方式不同而已。比如,未来10年,会身体力行的冲在一线,各种冰演。然后,可能是编舞、制作、教练、著书传承,或者其他更广泛的与花滑相关的工作。
他的成功,得益于天赋异禀和超越常人的努力,后者中包含了专注和自律。
在加拿大训练的时候,大瀑布离着俱乐部很近,却从来没去过。成名之后,很有节制的接各种商业活动,并没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去花滑无关的领域捞金。
头脑非常清醒,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有所为,有所不为,珍惜天赋和时间,爱惜羽毛。这家伙眼力价儿那么高,八成也看不上,去自己没有话语权优势的领域里瞎扑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如果说,2011年,东日本311大地震时,作为灾民的16岁羽生,还在自顾不暇的找冰场训练,除了参加慈善冰演外,也做不了什么,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如今的羽生,影响力和号召力大增。退出竞技赛场后,时间支配的自由度也大了。在一个多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国家里,参与灾害预防宣传、减灾赈灾等公益慈善活动,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是他发自内心想做的事(弥补年少时的遗憾,也许顺带能改善他的PTSD),也是作为国民荣誉大赏获得者应尽的社会责任。他会一直做下去的。
虽说网络时代,羽生可以很方便的通过个人社交账号,与观众直接交流,但是,包括电视在内的各种传统媒体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受众广泛性、官方号召力、统筹调度各方资源、节目制作的专业团队等等。
羽生作为个体,他要得是,借助这些公共舞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个人抱负,回馈社会,而不是把自己变成舞台。




PS:特别播报员的扮相不错,尤其是清逸的蓝色领带。刘海要是能短点、轻薄点,就更完美了。每次出场,发型总是最容易审美分歧的地方。
因为羽生的这个节目,第一次见到了日本的防灾地图,感觉方便又实用。国内的手机厂商和软件开发商,可以借鉴一下,技术上的难度应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