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一村民因家门口高杆玉米「影响视野」被拔,官方称「已妥善解决」,如何看待此事?
- 24 个点赞 👍
如何看待?我建议这些媒体遣词造句注意一下基本的语法。
就拿这个标题来说吧,应该修改为“甘肃一村民家门口高杆玉米因影响视野被拔”。
现在这个标题,搞得我虎躯一震,还以为村民脑袋被谁给拔掉了。
编辑于 2023-06-29 15:12・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5 个点赞 👍
大家好,小狐为大家带来前方深度观察。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农村搞小菜园建设。大体就是把村民家门口的闲置地圈成小菜园,在园子里栽种一些应季果蔬和养眼花卉。从各地发出来的宣传图片来看,确实整洁又好看,村庄的颜值瞬间提升了不少。
平凉市崇信县的绿化美化工作,大概也如此。
但不管这项工作的初衷如何,强行要求村民拔掉自己种的玉米,说不过去。村民都没有权力决定自家门前的地种什么?
对于不让种玉米,平凉崇信县给出的理由是高杆植物会影响视野。当地还强调,门口搞的应该是小花园、小菜园,玉米不在种植范围,此前“村里面召开村民大会也说过这个事情”。
这就要问了,官方强调“之前在村民大会说过此事”,但是“说过”是“要求”“强制”“命令”“通知”还是“征求村民的意见”呢?这二者的区别可就大了。
别说地是村民自己的地,只要不种违法植物,种什么是个人的自由。当地既然要搞宜居建设,起码得尊重村民自己的意愿吧。
再说,玉米是农村最常见的一种作物,很多人不解,玉米地看着绿油油的,生机勃勃,怎么就影响农村景观了?官方口口声声说高杆植物阻挡视野,请问阻挡了谁的视野,如果是村民自家的视野,人家都不介意,外人介意啥。如果是别人的视野,那村民为何要为了让别人觉得舒服,就让渡出自己的种地自由呢?
所以有人说,种玉米未必就破坏村庄的颜值,只是与某些工作人员的审美不一致,不符合他们对村庄的理想蓝图,妨碍了他们对形式统一的追求。
这些年,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不少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平凉崇信县还只是拔掉了村民四十多株玉米,有些地方更为夸张,比如把村民用于栽植瓜果蔬菜的空地种上洋草皮,围上用城市园艺技术修剪整齐的灌木丛。钱花了不少,但是既不实用,也不是村民需要的,到头来买单的是财政,折腾的是民众,只留下一地鸡毛。
各地走过的弯路一再说明,美化环境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否则也是吃力不讨好。别的地方搞小花园小菜园,我们就也得搞,最终的结果也就是千村一面、千村一景,这样真的美吗?一个村民都不能自行决定自家地种什么的地方,真的宜居吗?
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村要怎么建设,家门口要弄成什么样子,他们最有发言权。国家政策层面一再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到了基层不能成了一纸空文。如果某些官员只是为了自己觉得好看,就折腾民众,自说自话,既不能长久,还有可能引起农民的抵触,实在是得不偿失。
编辑于 2023-06-29 14:4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搜狐新闻 - 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如花老湿 - 4 个点赞 👍
从对张雪峰口中的新闻从业者的印象来看,其标题用字还是很考究的。但凡是村民自有有证承包地,他们也不会只说门口俩字。
有意思的是,前两天有个叫什么鹏的前艺人在公家绿化带里种菜被拔了,最早的消息居然也是在门前种菜。
发布于 2023-06-30 22:22・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介虾米东东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chenshizong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aogutu葛忠涛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Moissan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惮烦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有道理 - 0 个点赞 👍
甘肃平凉一名农户,接到镇上领导的电话,强硬命令他把种在门口田里的玉米全部拔掉,原因是上级领导很快需要经过他家门口,玉米影响景观的视野。
现在,玉米已经全部拔掉了,种上了其他农作物。
上面的情况占不占理,看下面的操作中谁在认错即可。
网络曝光,地方政府的有关干部上门道歉,并表示愿意赔偿损失。显而易见,问题出在干部们身上,但诡异的是,农户李先生婉言拒绝了赔偿,表示了谅解,甚至还关心起了干部们的工作,说“玉米被拔已经是事实,就不要再提了,希望村里接下来建设美丽乡村工作多干实事。”
很多网友不解:这农户是不是傻,趁现在大家都关注这事儿,你让他们给你赔钱不好吗。农民能赚几个钱,打肿脸充胖子有什么实际意义。
其实你们错怪农户了,他的做法实际上没有任何问题,更不是什么打肿脸充胖子。农民们常有句老话,叫“只要没病没灾就够了”,这里便是如此。
要什么赔偿啊,只要他们以后不来找麻烦就够了。
要了赔偿,以后会不会有人来找麻烦还真不好说。
这才更符合被拔掉玉米的农民真实的想法,不要赔偿恰恰不是充大尾巴狼,而是为了接下来能好好生活,不受打扰。底层的人不是因为世故而世故,他们是因为生活而世故。
我国有四大名著,估计实体书也没多少人愿意去看,但比起翻拍的电视剧,只有实体书才能体现出“名著”这两个字的含金量,里面有太多太多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折射。
行者多次都是跟妖怪打一场,妖怪不敌,遁走了。结果地方百姓反而不满,本来他们跟妖怪还阚璇一下,现在你把它打了,自己却走了,你走之后妖怪还不得拿我们这群人撒气?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水浒中,周通强娶刘太公的女儿,鲁智深趁着黑灯瞎火一顿爆锤,任他去了。没想到刚出门就被刘太公扯住责骂,说“和尚,你苦了老汉一家儿了。”同样的道理,你打了强盗,你倒好直接走了,强盗回头找不到你,气更一处儿全撒在我们小老百姓头上,说什么也不能让你走了,绑也要把你绑在村上。
“师父休要走了去,却要救护我们一家儿使得。”
这会儿网友们纷纷关注玉米被拔的事情,领导干部的自然就要表示表示,意思意思,说什么赔偿,讲劳什子的道歉。老农要是追着不放,以后的日子还要不要过了?全国14亿人,你能上个一次热搜已经半辈子的福气了,还真以为热搜想上就上,舆论想有就有吗?
老农虽然不一定看过水浒,但刘太公那朴素简单的思想,他同样具备。有些亏只能自己咽下去,不然又能怎么办呢?鲁智深没来之前,周通要强娶刘太公唯一的女儿,太公的对策是什么?劝土匪回心转意……这是想笑死谁。
太公道:“我当初只指望你说因缘,劝他回心转意,谁想你便下拳打他这一顿。”
同样,有些问题如果出现了,三言两语的承诺改变,是对人性的蔑视。刘太公想要以后相安无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山上的土匪李忠与周通,换拨人选。
运气好,把林冲宋江这样的人换过来,多半就不会强娶刘老汉的女儿了。运气不好,把王英换过来,连娶都省了,直接抢。运气再差点把李逵换来,别说刘老汉的女儿,他一不高兴,可能连着刘老汉都给一起抢了。
所以别说老农充胖子,在乎面子,却不顾生活的底子。其实不要赔偿,还关心起了高尚,只是老农向生存妥协与退让的唯一路子。否则网友关心其他大事去了,热度和舆论消失了之后,你让老农如何是好。
发布于 2023-07-01 17:48・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菲尔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微风 - 0 个点赞 👍
我记得应该是2005年的时候吧,正好公司来了几个外国的专家,在陪他们吃饭的时候,正好赶上不知道哪位领导还是什么重要人物要出行,直接整个街道都被警察封锁了,然后只见几辆车威风凛凛风驰电掣的疾驰而去。这几个外国专家当时就非常的惊讶说:这种待遇在他们国家只有国家元首在接待重要的外国元首的时候才会享有这样的待遇,你们国家的领导真的很牛。
发布于 2023-07-03 10:49・IP 属地内蒙古查看全文>>
看娃老爹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子炫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明天不来 - 0 个点赞 👍
我原大号“渔父”在知乎上“手握权力是什么感觉?”的问题下回答到:
“话说二战时期,有一次转战法国的希特勒在寓所阳台欣赏远处阿尔卑斯山的风景的时候突然皱了一下眉头,但什么话都没说。在旁边的鲍曼捕捉到了元首这一表情,随后他顺着元首的视线看过去,仔细的观察,发现原来在山脚下有一处农舍与阿尔卑斯山山脉的壮丽景象极不相称。
第二天早上,当元首再次远眺阿尔卑斯山山脉的时候,发现那处农舍已经不见了,而是换成了一棵树,但是看上去就像土都没被翻过,毫无痕迹……。”
这个故事是我早些年不记得在哪本地摊杂志上的荒诞趣闻,没想到这样的事却在社会主义中国重复发生着。不禁感叹:农户还是农户,元首已经进了县委!
发布于 2023-07-04 14:5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你说的都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