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过去的童年夏天似乎都是相似的,虽然有些项目现在也保留了下来,孩子也很喜欢,却是用一种新的形式在呈现。
像捉知了
我们小的时候,马路两边是几米宽的树林带,雨水比较勤,知了特别多。
我们的作业很少,在学校里基本都能完成。即使到暑假,只有一本暑假生活,需要几天就全部完工。没有任何辅导班,有大把的时间玩耍。电视节目也不多,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根本没有电视机,晚上的主要娱乐项目就是捉知了。
我们会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带着玻璃罐头瓶子和一只手电筒,到树林里找知了。从树根从下往上照过去,一次性能捉到好几只。不一会儿的功夫,就能装满一罐头瓶子。我们也不贪心,装满就回家。

在雨后的白天,我们不需要去树林,在路上发现一个洞,用一个树枝抠几下,就能找到即将出土的知了,很有意思。
这些知了就是父亲和朋友的下酒菜。妈妈也会用油炒了,给我们在面饼里卷上一包,喷香扑鼻,简直太好吃了。那可能是我们那个年代最好吃、最有营养的美食了。
这不算完,当知了变成蝉的时候,我们还会用面粉做成浆糊,固定在一个长长杆子的顶部,拿上一个很大的盆子,去粘取树上的知了。
一般会在大热的午后去粘知了,但在树林的掩映中,倒是没觉得特别热,只是感受到收获的愉快。
这些蝉也可以用来吃,不够美味程度稍显逊色。
现在的孩子也喜欢捉知了,但说实话,僧多肉少, 很难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找到很多知了用来改善生活。他们更多的是对知了的好奇探索,想看看什么样子,想看看是如何变成蝉的。

我们会捉了知了,放在一个透明的瓶子或者盒子里,让孩子观察其蜕变过程。看着知了脱壳、露出白白嫩嫩的身子,翅膀从绿色变成黑色,逐渐的整个身子都变成黑色,也是很有意思的过程。

变成知了后,会让它们在家里待几天进一步观察,看看他们是如何鸣叫的,之后就把它们放走了。
这个过程里,还会给孩子读昆虫记,让孩子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比如蝉的名字,在汉代王充的《论衡》、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蝉通“禅”,是若虫到成虫的形体更替。
知了为什么能趴在树上呢?是因为知了的前胸足酷似一个钩子,有利于攀缘树枝,也有利于地下挖掘隧道。
蝉为什么会叫呢?蝉被称为大自然的歌唱家,但它不是用嗓子唱歌,而是用腹部上的发生器发出声音。腹部有一个空心的小房子,当它歌唱的时候,振动膜片,空气在腹部中来回振荡,我们就听到了蝉鸣。

这些知识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让孩子养成爱探索、追求新知的好习惯,比我们小时候只是享受捉知了、吃知了的过程更丰富、更有价值。
虽然都是喜欢捉知了,乐趣和方式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
还有我们的童年夏天,会在屋外乘凉看星星、吃冰镇西瓜、喝汽水、听老人讲故事,现在的孩子一样拥有,只不过也会增加一些知识的输入,比如用观星app了解星星的知识,用一些故事书补充更多的故事。
不管哪种童年,只要孩子喜欢就不枉一个美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