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项目,那可真不少~
作为80后儿时的我,一到暑假秒变返乡儿童,回到养我的大山西农村。
农村的夏天,给了我太多的童年记忆,有奶奶的大蒲扇,冬暖夏凉的窑洞,凉水河捞面……
说到我们两代人没变的项目,首当其冲必须是:
抓知了猴

小时候傍晚,我们成群结队穿越在黄土高坡沟沟坎坎的树林里寻找知了猴。回想起那时候大家用的都是笨重的铅酸电池手灯,像我那种小体格,也就只能驾驭干电池手电。体力好的大人们后半夜还会继续抓蝎子,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创收手段。
这小东西真是人间美味,洗净放入咸菜缸里,第二天一早我总会催着奶奶做给我吃。在我的认知里,知了猴务必宽油小火慢炸,炸到酥脆。小时候农村没有天然气,火候控制却难不倒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奶奶最会想办法,用大铜勺子倒满油,在灶台的填料口小火慢炸。
既不费油,也不耽误大家吃饭,更不用另外开小灶啦。

如今「嫁」到山东的我,与二代目二狗依然喜欢这项运动。

入乡随俗嘛,知了猴也变了新名字——「截留龟儿」。
相较于小时候,如今的黑花花蚊子让我在野外的持续战斗力大打折扣,更多时候抓知了猴不是为了当年的美食需要,而是作为小朋友的放电项目,带娃嘛,开心最重要啦。
玩水抓蛤蟆
奶奶家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夏天大人们用石头围出个小池塘,那便是我们小孩子们的天堂。
(注意!野外玩水非常危险!)(注意!野外玩水非常危险!)(注意!野外玩水非常危险!)
可惜我在小河里从来没有见过鱼,唯独蛤蟆却多的是。
那家伙也不怕人,你戳它,它会很生气,胀得圆鼓鼓。这份不退缩不逃跑的勇气,也难怪武侠小说里说的功夫叫蛤蟆功,而非青蛙功的原因吧。
我喜欢抓小蚂蚱喂它们,可是蛤蟆们总是非常倔强,从来都没开口吃过一次嗟来之食。

我儿子果然随我,他也非常喜欢小蛤蟆,尤其喜欢观察它们游泳的样子,或许是小蛤蟆不怕人的特性,深得我们父子喜爱。
不得不说山东农村物产可比我老家丰富多了,小水湾里不但有小蛤蟆,还有青蛙、小鱼……
当然如果我在这里长大,也还是会更喜欢小蛤蟆,因为其他的小东西们都太灵活了,他们也不喜欢跟我们玩儿呀……
还有一个「待保留项目」跟几位答主老师们有些类似,那就是…
在屋顶过夜
夏天在奶奶家的窑顶上过夜,晚上一大家子人打个大通铺。
大人们有说有笑,爷爷会让我跟堂哥们比赛做口算题,大家会一起寻找北斗七星,如果足够有耐心还能看见流星,伴着虫鸣入眠。那是我记忆中睡眠质量最好的时候,总能在鸡鸣前醒来,而且每天都能活力满满。
为啥是「待保留项目」,只是因为以我们家现在的条件,已经很难再复现当时的美好。
算是一点点遗憾吧~
就酱~
,知乎育儿气氛组组长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