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回答

夏至这一节气,蕴含了怎样的美感和智慧?

知乎问题商店
253个点赞 👍

对于现代人来说,对夏至节气的智慧和美感,已经很难有细腻而鲜明的感受。但可以通过阅读古人文字,钩沉一二。

夏至节气蕴含了什么智慧?曹雪芹借史湘云之口阐述的阴阳很适合描述夏至:「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夏至到来,阳刚之气达到极致,阴气始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日子。夏至时节,大观园的天时物候与风俗描写,情趣兼备,更是将节气的美感营造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风情画。

《红楼梦》第27回写芒种节,芒种之后就是夏至,第29回到第36回,可以看作是大观园的第一个夏天,我总结了「夏日八景」,可以让我们对夏至时节的美感和智慧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到底哪一日是夏至,我不敢妄拟,只看到大观园中,春去夏至,万物斑斓,符合夏至要义。

「龄官画蔷」,花叶茂盛的蔷薇,是夏的繁盛之美;「晴雯撕扇」,嗔喜交加的心意,是夏的炽烈之美。「黛玉题帕」,是夏的诗情之美,「玉钏尝羹」,是夏的可口之美。「金莺结络」,是夏的器物之美,「宝钗绣莲」,是夏的画意之美。「黛玉戏鹦」则是夏的慵懒之美,美人在月洞窗下伏案支颐,教鹦鹉读书说话。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幕。一个夏至里,自然不可能发生这么多故事,但于我而言,这些情景组合起来,才是美感丰富的传统夏至。

「湘云拾麟」放在最后,因为是写夏至真义,翠缕从荷花、石榴花说到人,湘云借此展开阴阳说:

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清]孙温 绘 史湘云翠缕论阴阳

这一段也是曹雪芹通过阴阳再点全书主题,我们现在都知道夏至是北半球白日最长、阳光最充足的日子。古代先贤则认为:天地万物,由阴阳所生,并受阴阳调节,夏至这一天,地下已有阴气产生,阳极阴生、阴阳互转、周而复始。因此自古以来,我们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把握阴阳规律,做出的农事预测和安排。万事万物自有规律,唯有把握变化的转折点,顺时而为,这就是夏至的要义,也是曹雪芹要表达的智慧。曹雪芹让史湘云在这里再论阴阳,是有深意的。

做事情顺天应时会有好的结果,而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本是自然规律也不必枉自伤悲。我一直觉得曹雪芹是个豁达开阔的人,一个会摘了佩刀换酒喝的人,写悲欢而不会沉浸于离合。他跟余华一样,让读者很悲伤,但总能让自己很快乐。

曹雪芹喜欢喝酒,他笔下的人物也都善饮。《红楼梦》里的人逮着机会就要喝酒,春节酒、元宵酒、端午酒、消夏酒、中秋酒、祝寿酒、送行酒……就连身体孱弱的林妹妹,也要拿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热热的喝一口合欢花泡的烧酒。

而大观园里最欢乐、最经典、最盛大的一次酒宴,正是在暑热天气,那是大观园的第二个夏天,宝玉入园的第二个生日。晚上大家齐聚怡红院,掷骰子、抽花签、喝美酒。留下了中国酒文化史上最典雅的一幅画卷。

《怡红夜宴图》,清,纵87厘米,横233.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敦敏有诗形容曹雪芹「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酒对曹雪芹来说是创作的催化剂,是灵感的来源。这让我总禁不住隔空遐想,与他们把酒言欢———如果能请大观园众儿女和曹雪芹喝一杯夏至酒,应该选哪种酒?

思忖再三,我想到了最近朋友新送的茅台1935,它既有层次丰富的香气,醇厚细致的口感,瓶身又有镌刻了循天时物候酿酒的景致,我喜欢这样色香味格的统一,想必大观园诸人和曹侯也会心生欢喜。夏至,是大观园语笑喧然的顶点,也是茅台人按照节气,筹划新一轮生产的起点。同红楼一样,茅台酒也与四时八节有着不解之缘。

蜿蜒千里的赤水河,是闻名中国的美酒河。摄影/陈庆全

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极具特色,盛夏收割的小麦制曲,秋后成熟的高粱下沙,在茅台镇赤水河谷,那独有的自然环境中蕴育出的一缕酱香,我想喜欢自然香调,不喜欢熏香的宝钗和黛玉应该都会爱上它的气息。

黄的是小麦,红的是高粱


夏至时节,小麦成熟,制曲的原料新鲜充足。把麦子磨碎,人工踩制成疏密适宜的曲块,摊晾入仓、高温发酵、恒温贮藏。

图自网络,侵删

夏至过后天气变热,湿度增加,易于让微生物活跃,让曲块充分发酵,获得最佳的酒曲。后面还要投料两次,历经九次蒸煮,八轮发酵、七次取酒,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要五年左右。

图自网络,侵删


茅台人酿造茅台酒,遵循天时物候,用古老的节气指导生产,保证了茅台酒稳定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而茅台1935,则为这种千古酿艺缔造的品饮雅鉴级佳酿。茅台酒和红楼梦,不仅是节气,在点滴之间,字句之中,都是对美与智慧的致敬和传承,方能享誉世界。成为中国文学与酒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的时候,茅台镇上的「偈盛烧房」就将他们生产的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到了乾隆年间,曹雪芹写《红楼梦》之时,茅台酒业已名扬全国。据说曹雪芹曾言,「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惟日以南酒、烧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不知我私心推荐的这瓶茅台酒,能换来芹溪先生几回书?我真心盼望,他曾借赤水佳酿,写出锦绣文章。如果能穿越到过去,我当然要在那个白昼最长的时日,带上茅台酒,「来吧,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美酒,不求写满后四十回书,就想与先生一饮为快!」

幽雅细腻、味道醇厚、余韵悠长,这是茅台1935的味道,也是我读红楼的真实感受。夏至、端午接连到来,不妨邀上三五好友,小酌几杯、品酒消夏。在节气美感与智慧的相逢中,感受夏日熏风里的独特韵味。

(温馨提示:理性适度饮酒,未成年人不得饮酒。)

编辑于 2023-06-22 14:50・IP 属地北京
柳如婳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