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西方尊重个性自由的氛围,我更喜欢东亚的社会氛围,为什么呢?因为他会无差别毒打不服从社会规训的人,不论男女尤其是题主这类天真烂漫的在校学生。在西方社会生活像是在游乐场开碰碰车,你只要不撞到别人,想怎么开就怎么开,但是很费神。在东亚社会生存像是在笔直的单行道开车,你只管踩油门跟着车流走,开得比别人快就行,不需要动脑思考转向。当你发现所有的人都在逆行时,一定是你开错方向了。此时此刻,你只有两个选项:要么赶紧回头,要么头铁撞得头破血流(除非你开的是坦克)。
你以为你取悦的是男性?实质上我们每个人取悦的都是权力。
已知东原地产和龙湖地产掌门人都是女性,这两家房地产企业的置业顾问也被要求穿着正装和高跟鞋。已知大部分处级以上干部都是男性,正式会议时也被要求穿着正式西服和佩戴红色领带。不论你是否喜欢,是否觉得舒适,你想在这个体系中生存,就得服从。
虽然规训是西方学者福柯提出的概念,但是古老悠久的中华文化将规训发挥到了极致——我们的文化核心提炼出来无非就是一套玩人整人的哲学:你要么被别人整,要么去整别人,人与人之间的主流关系其实只有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服从控制、命令和规训的人能得到利益,不服从的人轻则被边缘化,重则淘汰出局。
规训社会的重要一步在于规范化裁决:在一切规训系统的核心都有一个处罚机制。它享有某种司法特权,有自己的法律、自己规定的罪行、特殊的审判形式。规训分割了法律所不能染指的领域。规训处罚所特有的一个处罚理由是不规范,即不符合准则。规训处罚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因此它实质上应该是矫正性的。奖—罚二元体制,对行为和表现的定义基于善与恶两个对立的价值;规训机构排列出“好的”与“坏的”对象的等级顺序,作为奖、罚的依据。学生时代我们常常面临写检查等处罚,这些处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肉体,而是为了规训精神。通过反复让我们作出符合秩序的行为,不断重申纪律的存在。但同时我们也会受到奖励,从幼儿园时期的小红花开始,权力的主宰者,就开始对我们进行“好”与“坏”的规范裁决。权力会对我们每个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精确评估,再根据评估的结果给我们每个人不同待遇。比如好学生坐第一排,差学生坐最后一排。通过裁决和差别对待,来不断强调秩序的存在。让每个人都学会服从一种统一模式,学会对权力低眉顺耳。
整个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后宫,权力是唯一的雄性,其他人不是妃嫔宫女就是太监老奴。为什么清宫戏和后宫戏如此火热?为什么《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这类讲述权谋斗争的辫子戏会受到无数中年男性的追捧?为什么《宫心计》和《甄嬛传》这类讲述后宫争宠的宫斗剧会受到女性的追捧?因为在儒家等级文化下,人骨子里就会献媚权力,渴望得到权力才可以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当你没有权力时,你是被管理的对象,当你有了一官半职,虽然对于上级而言,你还是被管理的对象,但是至少你有了出气口——你能管理你的下属。当你现在穿着高跟鞋觉得难受时,是因为你是被管理的对象,但是未来某一天你当上了中层管理者,你会不自觉地穿上高跟鞋,面对新来的小姑娘,你发现她不愿意穿高跟鞋,你就得给她准备一双小鞋了。
我们在单一价值观的社会结构下,通过不断的内卷来获得靠近和借用权力的机会,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女性在职场不断注重自己的仪表,以满足规范化的要求。男性在酒桌不断用自我摧残式的敬酒,以满足领导的权力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