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漫长的季节》豆瓣评分高达9.4,这部剧为什么会封神?
- 4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很多人看这部剧是在看过去,我看到的是未来。
有太多话想说,刚才打了一千字还没说完,想了想,还是全删了。
其实过去最深处的那些顽疾从未改变,只不过被江南和珠三角的低廉出口给强行续命了一波,后来又吃了一波农民进城买房打工的红利。
为什么前段时间调查出1/3的县城拿学校孩子的营养午餐补政府债务?为什么地方债务会如此庞大,已经动脑筋到孩子的吃饭钱上去了?
其实往深了想一想,以前导致国企下岗,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因素改变了么?为什么有些地方公务员的工资三四十万?为什么烟草公司一般人进不去?为什么连花清瘟前段时间可以炒的那么厉害?为什么故宫有些人可以开着豪车随便践踏?鲶鱼为什么瞧不起普通人?为什么现在国家财政开始入不敷出?为什么反x这么多年,最高军事头领连续两任还是出问题?
寄生兽会逐渐吞噬饲主的细胞,吸收饲主的营养,饲主再努力,再健壮,养得再大,不过是拖延寄生兽消耗的时间,长远来看我们都得死。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总是有王朝兴替,现在真的改变了什么?真的彻底解决了吗?真的跳出了王朝周期律了么?
很多人看这部剧是在看过去,我看到的是未来。
编辑于 2024-07-06 11:0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黑兵 - 1 个点赞 👍
《漫长的季节》好就好在展现了一种社会想象:有的人被封在了时间胶囊里,一直就没走出来,直到生命的结束。而现在社会里很多这样的人,动不动就是自己当年怎么怎么样,从来不知道抬头向前看,一直都活在过去(大概率是他们最辉煌的那段岁月)。
这部电视剧的三大男主,就是典型的一直活在过去,具体说来是1998年的那个秋季。
王响,直到最后一刻真相大白了,才终于走了出来,离开了1998年那个秋季,摆脱了儿子王阳、老婆罗美素死亡的阴影,继续向前看。不过这段内容也有可能是想象,王响在下雪的时候已经死在了养子王北的怀里。
龚彪,直到死前一天,还是以90年代的大学生自居,我身边就遇到过这种人,动不动就是当年自己是全厂第一个中专生,当年考警校怎么怎么着的人,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也有。
同床共枕将近20年的老婆,对于龚彪的评价也比较客观。
马德胜,虽然后来变成了马龙德兰胜,心里也是放不下过去,直到最后中风了,也没走出来,一直挂念着1998年秋天的碎尸案。
把面前的小李当成了朱局,说明马德胜一直没放下自己刑警大队长的身份,这段看视频效果更佳。
另外,这部电视剧里,除了三大男主之外,黄丽茹其实也没有完全放下,她只是部分放下了她在桦钢的身份,但是对于她和龚彪的关系,也是停在了1998年那个秋季。
沈默也没有完全放下,她本以为放下了,实际上当傅卫军的死讯传来,她就又回到1998年那个秋季,想起了王阳和傅卫军。
只不过她这种间歇性地放不下,是用王阳和傅卫军两个人的生命换来的。
沈栋梁和赵静夫妻也没有放下,不然还想着引沈默出来干什么。另外,除了死掉的卢文仲、殷红、王阳、罗美素,刑警崔国栋,之后未出场的傅卫军、隋东(傅卫军小弟)、宋玉坤(厂长)、老葛(维多利亚夜总会老总)等人,显然也是一直活在过去的峥嵘岁月里。
总结, 《漫长的季节》这部电视剧,好就好在说着身边事、身边人,一句:“往前看!别回头啊!”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
以上。
公众号:【尼布尼布】,感谢关注。
查看全文>>
尼布 - 217 个点赞 👍
别的不提,看到沈墨和王阳在维多利亚天台用啤酒瓶看烟花的时候,虽然我并不嗑他们的cp,但是很感动,由衷感动。
因为我已经太久没有在大陆剧里看到爱情的主角既不是天之骄子大学霸,也不是CEO商业精英,更不是官二代富二代,而只是两个非常普通的年轻人。
男孩是夜店服务生,女孩是兼职打工妹。
他们的恋爱没有皇位要争,没有苍生要拯救,没有包场的晚餐和电影,没有香槟牛排,没有别墅泳池。
只有两颗心和一只透明的啤酒瓶。
却正因为简单,如此熠熠生辉,纯真动人。
现在大陆剧里穿着工作服的无产阶级拥有爱情的权利吗?似乎没有。
男女主永远是以顾客、消费者、权力支配者的身份出现,普通人只是他们的人形背景板,衬托他们的不凡。
让站起来的人重新跪下去;将封建余孽嫡庶尊卑思想合理化;笑贫不笑娼;美化资本家和中产阶级;污名化无产阶级;冒充女权实际上却不断给女主塞男人;按地位和财富分配颜值,按照颜值分配爱情、智力和道德……这就是我在大部分大陆剧中感受到的明目张胆的pua,充满了中产暴发户的自恋意淫和返祖式的封建糟粕。
有人总结得好: 因为创造不出高贵的人格,于是创造高贵的身份;创造不了丰富的灵魂,于是创造丰富的物质。
而《漫长的季节》,把纯真还给了爱情,把清白还给了无产阶级,把高贵还给了人格,把丰富还给了灵魂。
编辑于 2024-07-04 16:33・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石头和水和风 - 169 个点赞 👍
1
刷完以后的第一个感受,居然是有点自豪:
我们中国现在也可以拍出这样有质感的剧了,哪怕放到网飞上给全世界看,也一点都不丢份。
看了下豆瓣,9.4分(一度9.5分)。
这部剧9分以上,我觉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2
照例,先说下总体感受。
从体量上看,这部剧一共12集,差不多一个小时一集,不长不短,我觉得刚刚好。
有别于以前动辄40集朝上的国产剧,或者一年一季的传统美剧,12集是一个我很喜欢的体量,就像一瓶330ML的啤酒,可庄可谐,能放能收,分寸适中,进退自如。
只是在看完前两集的时候,忽然有点不想看下去了——绝对不是因为不好看。
这时候刷朋友圈,正好刷到一个朋友发的一条状态:
“看了两集,想弃剧。不是不好看,是怕陷入一场显而易见的深重悲剧无法自拔。”
和我的想法一模一样。
尽管导演辛爽为这部剧加入了不少笑料——这些笑料一点都不尬,都非常自然且好笑——整个画面色彩也偏向明亮和饱满,但只要你稍微认真体会一下,就不难感受到:
在喜庆祥和的灯光映照下,一幕悲剧正在徐徐拉开帷幕。
这种感觉是很折磨人的:知道下面的故事会更吸引人,但却又害怕太悲伤而不敢看下去。
那是一种当初看《地久天长》时的感受:胸很闷,但却依旧忍不住要看下去。
很推荐的一部电影,王景春在这部电影里一战封神
平心而论,这部剧的节奏是略偏慢的(这点也很像《地久天长》)。这样的节奏放到如今尤其是短视频充斥大小屏幕的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换其他的剧,我可能早就1.5倍速了。
但这次却没有,而是跟着导演的节奏,完全沉浸了进去。当然,这和导演和编剧的叙事技巧,演员的表演功力,细节的把握,BGM的选择,彩蛋的设置等等等等完全有关系。
说个小插曲:第12集的结尾,当看到铁道边的老年王响对火车驾驶室里的中年王响大喊“别回头,向前看”的时候,我心里想:
“如果在第一集开头中年王响出场时,加一个他探出窗回头看到一个人影向他喊话的镜头,这部剧就秒变一部闭环的科幻剧了。”
之所以开这个玩笑,也是想驱散一下当时心中的闷结之情:
尽管最后一集看得出导演无论是否出于本意而希望观众能够乐观地向前看,但总体来说,《漫长的季节》是一部套着喜剧外壳的悲剧。
这不仅仅是因为里面那些消逝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庭,还因为扣住了一个时代背景。
3
我之前没有了解过任何剧情背景,但看到第一集剧组名单的“文学策划”一栏写的是“班宇”的名字,就知道这部剧大概是什么时代背景了。
看过《冬泳》这本短篇小说集的人都应该知道作者班宇,也都熟悉他笔下描绘的那个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东北。
(忍不住再推荐一下)
果然,从第一集王响拉响火车汽笛开始,一幕鲜活的东北生活画卷就已经铺开了——那是一段可能给整整一代东北人都留下深刻记忆的生活。
没看多久,我就立刻联想到了两部电影:《钢的琴》和《暴雪将至》。
看过这两部电影的都知道,它们和《漫长的季节》记录的都是同一个时代,有太多相同的元素:90年代末,东北钢厂,由盛转衰,下岗潮,一个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
在这两部电影里,《暴雪将至》与《漫长的季节》相似点更多一些:都有杀人案,都有厂保卫科参与,都是看上去毫无头绪的悬案……
还有一个相同点是:都是以一起凶杀案为由头,但其实让观众们感受到的都是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东北基层老百姓的那种五味杂陈的心情,还有生活。
所不同的是,《暴雪降至》全片采用的是灰暗色调,而《漫长的季节》用的全是明亮饱满的暖黄色调。
从个人感受来说,我其实更被《暴雪将至》的那种色调所震撼,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悲伤乃至绝望。但我也完全理解《漫长的季节》的选择,正如导演辛爽所言:“东北人一直是非常乐观开朗的。”
所以我也能理解:即便日子是清苦的,但言语还是调侃的,即便季节是秋天的,但色调还是暖黄的。
我看到有一条评论,大致意思是这部剧可能东北人或大厂子弟才会更有共鸣,但我想说可能不是这样的:我是地道的南方人,也不在厂区长大,但我完全能共情。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以前经常去东北,且有一群东北的记者好朋友——尽管很多人都早已不干媒体这一行,但大家友谊都已经维持了二十年——更因为东北的那段时期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却也是整个中国在经济转型阵痛期的一个缩影。
我们后人看史,往往会看大时代的滚滚向前,却容易忽视时代落到一个平凡人身上的一粒沙,像山一样的沙。更何况,《漫长的季节》里是真的有“山”的——由一场碎尸案引发的一系列案件。
这部剧的第十一集很多人都高呼“封神”。其实就大部分剧情而言,我并不觉得有超出其他剧集的亮点,但最后王响、龚彪和马队在KTV房间里浑然一体又各管各的舞蹈,确实可列入中国电视剧的名场面了。
但那其实也是让人眼眶湿润的一幕:
三个饱受生活无情打击和折磨的东北中老年男人,却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生活。
如果没有这个时代背景,这部剧可能真的会魅力打折。
4
忍不住想说说几位演员。
这部剧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忽然又莫名其妙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两部剧其实在情节方面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连时空系统都不一样,却有一点很像:
你很难找出哪怕一个不称职的演员。
先说范伟。我一直觉得范伟的演技是属于顶流的那种,但最早其实我最多只看过《马大帅》的片段,对《卖拐》中他的表演印象也不是很深。
让我对范伟演技惊艳的其实是两部很多人未必看得上的商业娱乐片。
一部是《私人订制》,范伟在里面饰演一个想过把国家领导人瘾的小车司机,对那种“局里局气”的拿捏堪称绝妙,导致这些年我至少回看过10遍《私人订制》——但都只看他演的那段。
另一部是《绝世高手》,范伟在里面其实演的是一个近乎无厘头的搞笑世外高人,但一举手一投足,收放自如,该装装,该笑笑,就好比顶级大厨被要求做一盘番茄炒蛋,一样能做得与众不同。
至于范伟在《漫长的季节》中的表现,想必不用多说什么了——我个人觉得已经可以成为他到目前为止的个人职业生涯代表作了。王响中年时的倔强,自豪,轴,老年时的坚强,坚忍,善,被他几乎完美演绎。尤其是老年时那种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和眼神,真让人恍然觉得他乘坐了时光机器,真的已经到了老年状态(据说他的这个老年妆至少要化4个小时,所以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了)。
再来说说秦昊。
秦昊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这部剧里,我个人觉得年轻时的“龚彪”远比中年发福的那个状态要自然得多。事实上,秦昊为这个中年角色付出了很多,包括据说增肥20斤。他演的中年龚彪其实方方面面也还算到位的:嘴碎,人虎,内心善良,但总觉得有那么一点点的尬。仔细想来,可能还是因为和《隐秘的角落》里的那个秦昊反差太大,观众对一个塑造得很好的角色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印象,这也可能是“甜蜜的烦恼”吧。
第一集秦昊被坑买了的“浸水车”,第十一集也做出了一个呼应。像这样的前后呼应和“埋包袱”,这部剧里比比皆是。
其实龚彪这个角色的故事我觉得在这部剧里特别丰满且出彩,秦昊总体还是把握到位了,最后飞入河前那个傻呵呵的咧嘴笑,让人过目不忘。
扮演马队的陈明昊绝对是个意外之喜——我以前不太了解他。这位某些角度酷似李亚鹏的演员在这部剧中的表现,有些方面甚至不输范伟。
说实话,中年时那个冷酷但又内心保留一处柔软的马队,其实你让段奕宏、王千源这些演员来演,也能演得不错,但老年时跳拉丁的那个“老马”,能被陈明昊表现得如此之好,绝对是实力体现了——更不要说脑梗后的那段表演了。
这部剧里还有一个隐藏的“高手”,那就是演罗美素的林晓杰。
当时看她表演的时候就觉得这个演员真不简单。有段给儿子王阳夹菜的戏,第一筷子掉了根菜在桌子上,美素立刻放到自己的碗里,给王阳又夹了一筷子——这是每一个当妈妈的人都会下意识做出的动作。当时我就立刻心里想:“这一出应该不是设计好的,就是即兴发挥”。
后来一查履历,嚯,这位黑龙江出生的女演员很早就移民了澳大利亚,经常在澳剧甚至美剧中担纲角色,难怪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美素最后悬梁自尽前招待众人吃“豆腐饭”的那段表演,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不胜唏嘘。
限于篇幅,其他的演员就不展开讲了。女主李庚希的表演我个人是很喜欢的,那种倔强但又略显稚嫩的眼神把握得非常到位;在《隐秘的角落》中就有出色发挥的刘琳(扮演巧云)依旧稳定输出,辛爽甚至为她设计了一系列的呼应“彩蛋”;扮演傅卫军的蒋奇明已经拥有诸多粉丝了,也不用我多说了。
在《漫长的季节》里追求巧云的吴老师扮演者,在《隐秘的角落》里恰恰是她的情人
哪怕戏份再少一级的配角,你只要报出角色名字,眼前就立刻能浮现出一个鲜活形象,这和这些演员的表演功力是分不开的:让人又恨又唏嘘的邢建春(杨一威扮演),让人咬牙切齿的沈栋梁(侯岩松扮演),让人一声叹息的黄丽茹(王佳佳扮演),内心未必有表面那么坏的老葛(陈玺旭扮演),让人想起三井寿的隋东(王啸宇扮演)……
邢三被发现是尿毒症的那一幕,也引人无限唏嘘
《漫长的季节》当然有一个好导演和一个好剧本,但如果没有群星璀璨的这批演员,绝不可能成为一部神剧的。
5
最后想说一点感慨。
曾经和朋友探讨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剧里那么多哪怕跑龙套的角色,都能让人印象深刻?
直接答案是显然的: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电影工业强国,他们有大量优秀的演员。而延伸出的一个答案是:就因为优秀的演员太多了,所以竞争变得尤其激烈乃至残酷,以至于一个小小的跑龙套角色都会引来诸多竞争,让导演能有充分空间和余地来筛选出一个高手。
这就好比,被英超挑完之后的英冠甚至英甲球队来打中超一样可以横过来走,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有好演员吗?当然有。但过去长期以来必须要承认的一件事是:好演员不多——至少能进入我们观众视线的不多。所以大家看来看去,也就这么几个角儿,那么几个腕儿。
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台面上的有台面下的,但至少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当竞争不够充分的时候,你就很难看到一个百花齐放的市场,甚至还会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景象,比如明明演技平平,却被莫名追捧乃至出现惊天报酬。
但如今,我觉得这种局面正在慢慢改变,真正好看的国产电影和国产剧正在越来越多——有的不仅仅只是“好看”了,是“惊艳”。
这是因为越来越多我们可能之前并不熟悉或了解的导演、编剧和大量的优秀演员开始浮出水面。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搞音乐的辛爽展现了他过人的导演天赋并且已完全奠定了行业地位;曾经只能演配角的陈明昊今后肯定会被观众热情称呼为“马队”;一度发微博想找工作兼职的蒋明奇估计接下来的片约会接到手软……
这是很好的事情。当这批新冒出来的实力派演员积累到了一定数量,就一定会形成良性竞争:一开始肯定是同级别横向的,然后就会慢慢开始纵向向上竞争——他们会让一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大腕”开始不敢大意,开始降低身价,开始加倍努力。大腕们会认识到中国影视市场原来缺了谁都转,自己只要稍有怠慢,后面有成百上千可以替代自己位置的人……
《漫长的季节》不是没有不足和缺憾,但它已足以让很多人再一次看到希望:如果给予充分的空间和土壤,中国的影视剧制作肯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第十二集,王响的儿子王阳补全了那首题目为《慢慢的》的诗,最后有这么两句:
“整个季节将它结成了琥珀,
块状的流淌,具体的光芒。”
是的,《漫长的季节》向观众呈现的就是封存那段时光的一块琥珀,浑浊又透亮,黯淡却闪光。
而这部剧本身也是一块琥珀,凝结了历史,折射了未来。
加油吧!国产剧!
发布于 2023-10-29 18:36・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贵公子亚丘 - 83 个点赞 👍
这个剧我是通宵看完的……
甚么表演啊,细节啊,彩蛋啊……一概没留意,因为这个演的里面的事,除了杀人分尸几乎都是亲身经历。
我是八三年出生,刚好赶上国企最后风光那几年,父母都是双职工,不在一个厂子里面。
我大姑父,就是东北的,老家哈尔滨,五几年大学生,厂子里面的技术骨干,干到了副厂长,他身上就有点王响那股子劲,主人翁意识特别强!他家两个双胞胎堂姐,大小就身材高挑运动能力强,学排球都入了省队据说将来可以国家队的,姑父不让练进厂当工人。堂哥学习好,考上大学,毕业之后本来有机会出国……也是回厂了……姑父的价值观就是----当上帝也不如进厂当工人!后来厂子倒了……他好歹办了退休,哥哥姐姐们下了岗只能从头再来,万幸哥哥姐姐们很能干都混出来了……
我妈妈十几岁进厂工作,结果到退休的时候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文革)厂子里面管理混乱,包括妈妈在内他们一大批工友的档案竟然遗失了,等后来有了明确档案的时候都是九几年的事了……工龄不够退休金都够呛啊!然后他们一起去上访啥的,当时我高中暑假在家没事就跟着他们去上访,还帮忙写材料啥的!但是到最后就是有十几年工龄不算,所以我妈到现在退休金一个月才两千多。
我现在工作是做监控、弱电,客户里面有一大块是跟国企打交道。说起来,现在国企保卫科那帮舅子还是那样吹胡子瞪眼的,披着一身青皮吆五喝六!
我现在看早年间的国营工厂不像是个厂,倒像是一只海里的巨大鲸鱼,自己在海里慢慢腾腾游着,自己身上挂着一对鮣鱼、藤壶……一类的寄生物,某一天这条鲸死了,有本事的鱼鳖虾蟹都跑了,或者自立门户或者找条别的继续寄生,剩下的大量的跟着鲸鱼陪葬……
发布于 2023-06-04 16:43・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王刚亮 - 67 个点赞 👍
因为刚好切合了时代。
而且牛逼的事情,切合了两个不同的时代。
就像《漫长的季节》中的两个时间线一样,过去和现在,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漫长的季节》优点很多很多,演员的表演,剧本的打磨,惊艳的专场,迷人的色彩,顶尖的配乐等等,这些足以让这部剧冲上9分。
但是之所以现在是9.4分这么高,我觉得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真的打动了人心。
放5年前,我觉得这部剧不会这么高分的,应该就9分左右吧。
因为那时候经济还好,全民还处在创业热潮当中,每个人眼中都拼搏和奋斗,连高企的房价都没有盖住他们的双眼。
但是今天,此时此刻,后口罩时代,经济的变化,让观众更加可能感受到当年大下岗的那个氛围了。
孔乙己已经脱下了长衫,大家谁还不是王响,谁还不是彪子?
都说《漫长的季节》讲的不是命案,而是命运,那么是谁的命运让我们如此揪心?
父辈们当年的经历我们是不是在今天自己感受过之后,才真的理解了?
剧中老一辈的王响,彪子,马队,年轻一辈的王阳,沈墨,傅卫军,哪个没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这不大动人心吗?
所以,这9.4分绝对的实至名归,这就是神作,甚至放20年后看还是神作。
发布于 2023-06-04 12:39・IP 属地吉林查看全文>>
乌麻布 - 57 个点赞 👍
我认为这是一曲时代的悲歌,是东北的“活着”,是体制下的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众生百态。
本剧的大背景是90年代的下岗潮,导演围绕这个下岗潮安排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体制外的孩子,也有体制内的孩子,有体制内的大人,也有体制外的大人,有被迫离开体制的,也有主动离开体制的,有适应体制外生活的,也有不适应体制外生活的,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这 就是众生百态。
王阳,傅卫军,隋东是体制外的孩子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内心有一团火,面对不公和压迫,他们会反抗,会愤怒。王阳面对刑三的栽赃会骂一句国粹,傅卫军和隋东面对恶人会主动出击。但他们太年轻了,没有话语权,王阳骂完刑三就被王响扇了一巴掌,傅卫军和隋东一个哑巴,一个结巴,说话都不利索的,还谈什么话语权?所以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沈墨,我认为她是体制内的,所谓体制就是给人安稳的生活,但会有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是不自由的。沈栋梁给了沈墨成长的物质基础,沈栋梁也无所不用其极的控制玩弄沈墨。所以沈墨是在沈栋梁打造的体制之中长大的,她比年轻时候的王响活的明白,她逆来顺受,是因为她看清了现实,她知道自己无力反抗,被沈栋梁安排管理的是服服帖帖,甚至不会表现出害怕,嫌弃,厌恶,完全没脾气,所以别再骂李庚希演技游离了,我认为这就是导演安排的,她如果演的是噤若寒蝉的小女孩,那就变成熔炉了。沈墨是成功逃出体制的,但她用了不正当的暴力手段威胁沈栋梁才脱离了控制的,所以她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体制外的人可都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比她坏的比她狠的,比她暴力的人可多了去了。沈墨最大的错误就是以为忍一忍逃出那个沈栋梁体制下的家庭就没事了,殊不知离开那个地狱的她其实是进入了更深的地狱,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她必须得更狠更暴力才能对抗那些坏人,而代价就是失去了身边最重要的两个人。
再就是体制外的大人们,其实真正体制外的只有维多利亚的老板和殷红,她们是被体制抛弃的人,社会地位是很低的。老板但面对有钱有权的港商照样得低头哈腰活的没有尊严。殷红干了脏事,想要借此傍大腿,但实际上港商根本看不上她,殷红是体制外的,她连进入体制的资格都没有,就更别想挤进体制的上流了。
本剧的重点就是那些从体制内待过,后来下岗的大人们,跟孩子们比起来,这群下岗的人大们普遍少了一样东西:愤怒。巧云就是大众典型,王响的老婆也是,他们离开体制后就失去了尊严,去陪酒,去医院讨药,都活的卑微。重中之重是三个主角,首先是彪子,彪子是三个主角中与主线最不相关的一个人,我想导演应该是可以把他剥离出来的,因为他是被体制开除的,而且他是刚进入体制还没混明白就被开除了的,体制内还没有人际关系,就搭上一个王响,而王响自己也没活明白,根本照顾不上他,跟厂长干架的时候,王响先是劝架的,并不是帮他打人,知道丽茹的事儿之后才出手打厂长,所以王响成不了彪子的救命稻草,体制外彪子也没有朋友,困难的时候借钱是一个也不靠谱。不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他都没活明白,属于里外不是人,所以他是完全脱离社会的一个人,所以导演才会把他几乎剥离出主线。他唯一的念想就是他老婆了,但老婆生不了孩子,养不了孩子那就养鸽子吧?那鸽子跟吃了避孕药似的不会下蛋,或许那鸽子都是被他邻居下药了的。彪子虽然不信命,但是他历练不够,没有主见,所以他找不到这场困局的出路,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的话好的他听,坏的他也听,他在加油站打电话,听了王响的劝告就不打了,烟也不点了。他买彩票,别人说机选能中奖,买车又买房,他也买了机选,店老板推荐他买其他种类的彩票他就去买,也难怪他会买个套牌泡水车。所以彪子其实是最需要进入体制的人,如果是体制内被安排的,那他可以少吃亏少上当,但他为了丽茹愤怒的举起了保温瓶,被踢出了体制,离开体制的彪子身体发福走形都操成啥样了,还得了糖尿病,事实上病的不是他的身体,而是他的心灵。幸运的是换来了梦寐以求的爱情,不幸的是换来的是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所以丽茹才是彪子的救命稻草,这个老婆是他用一生的事业换来的,但是彪子这个老婆不爱他,更是被他的各种恶习折磨的连生活都失去了笑容。散伙的时候彪子也没闹明白,鸽子只是彪子的一厢情愿,人家丽茹要的是票子。所以彪子的死是注定的,他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很多人在讨论他中没中彩票,其实那不重要,就他这脑子,中了彩票也挥霍不了几年的,他把握不住的,买彩票根本不是他的出路,而他却以为自己找到了出路,这才是最可悲的。
与彪子形成鲜明对比的人是马队,这两人在剧中没少拌嘴吵架,或许是导演故意为之,为了体现出他俩完全是不同世界的人。纵观全剧,马队是唯一一个在体制内主动请辞的人,他也是唯为数不多的会愤怒的“大人”,他与孩子们不同的是他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去控制心中的愤怒,所以他是所有主角中唯一明确活下来的人。面对沈栋梁这种衣冠禽兽,他狠狠的替观众出了口气,当他发现在体制内自己的正义无处伸张的时候他愤然辞职,所以他是有自己价值观的人,他是走在时代洪流前面的人,是最勇敢的先行者,体制困不住他,只有破不了的案子才能困住他,最后案子告破心中的责任总算可以放下,坦坦荡荡的活着。
最后说王响,他是介于彪子和马队之间的。一开始他是体制内的人,而且还是劳模,是典范,他是被体制规划的最最棱角分明的人,桦钢就是他的一切,他甚至绞劲脑汁要把儿子也送进厂子里。面对不公与压迫他反抗过,他巧妙的把刑三的生意搅黄了还把礼给退了,殊不知那倒卖共有财产的幕后主使其实就是厂长,他得罪的根本就是自己惹不起的人,第一波交锋他甚至都还没有机会跟厂长正面battle就败下阵来了,刑三拿捏了他儿子王阳,他立马就服软了。他知道体制出问题了,却选择视而不见,依然想要留在桦钢这条千疮百孔的大船上,巧的是他想走后门给厂长送礼的时候,正好撞见了厂长跟情妇的腌臜事儿,他没有利用这件事跟厂长同流合污,而是跟厂长硬刚起来了,他终于开始愤怒了,他开始认为搞破鞋的厂长才该滚蛋,他终于有了自己的主见,但他还想留在厂里,第二波交锋算小胜,气势上拿捏了厂长,下岗名单里面都没有王响了。但丽茹的事儿让他彻底愤怒了,直接在大会上出手打人。与彪子不同的是,彪子是孤军奋战,输得彻底,王响身后有一帮同事跟着上去揍了厂长,可见王响虽然被体制磨平了棱角,但他没有脱离群众,所以王响也是在洪流中找到了出路的人。很多细节可以说明他走出了体制下的困局,比如王北在店里打工,他鼓励王北去考美院。还有年轻时的王响认为儿子写的诗没有平仄押韵,瞧不上,这看似玩笑,实则是平仄押韵框住了诗,体制框住了人,最后一集他主动的念起了儿子王阳的诗,他不再纠结平仄押韵,而是细细品读,说明他走出了体制的困境,真就是一句不提体制问题,但处处都是体制问题。他唯一的心结其实还是是案子,如果王阳杀了人,那就是他这个做父亲的责任,所以这个案子关系到的是王响的个人价值观,幸好真相是王阳没有杀人,心中的疙瘩才算放下,至于最后王响到底死没死我觉得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没必要再去恨傅卫军,他的的儿子没让他失望,他终于可以跟自己和解了。
全片多次提到命运,体制造就了那个时代多数人的命运。体制内只有恶人才能走在上流,万恶的厂长,刑三,港商就是游走在上流的。丽茹想靠身体上位,但她不够坏,所以失败了。年轻的王响以为自己是劳模就高人一等,但事实上啥也不是,他连刑三都干不过,而含金量高的大学生彪子看似体面却也依然只有端茶倒水的分。这就是时代的洪流,坏人对权力和金钱的渴望是远大于好人的,这就决定了坏人会一直往上爬成为有话事权的人,而好人注定被安排,不管你信不信,这就是大部分人的命。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这部剧的一点点个人观感。最后,新时代的洪流下,希望大家都能像马队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成为自己的英雄。发布于 2023-06-24 10:14・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可乐艾斯 - 46 个点赞 👍
最近又把《漫长的季节》刷了一遍,我看剧,基本没重刷过,但这部剧看第二遍也依然津津有味。
这部剧为什么能封神呢?
我觉得它有很多优点,但四个字概括,就是“举重若轻”,首先,它用一桩命案,重现了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的无奈又悲剧的命运。一桩碎尸案背后,既有个人的爱恨情仇、命运起伏,也有时代的缩影。殷红和港商的死,倾注了沈默对屈辱的童年的愤怒,同时,港商的死也牵涉桦钢的生死存亡,牵涉了很多工人的命运。少女沈默的命运和时代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漫长的季节》也同样举重若轻,它本质上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故事,因为故事里的人物大多数都有着悲苦的人生,但是却是以喜剧的方式来呈现的,王响、彪子、马德胜三个人在一起逗贫,那叫一个搞笑,所以尽管内核很沉重,追剧的过程却很轻松。这大概就是范伟在某次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悲剧喜唱”。
《漫长的季节》在人物塑造上也非常出彩,王响年轻时候总是拿腔作调的活着,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他都有些装腔作势,在单位下火车时总得自己第一个下。对儿子总是说教,对老婆也总是一幅一切尽在掌握的劲头,但其实那只是他伪装出的做派。外强中干在碎尸案发生时尤为明显,警察查案时他充大头要去看发生了什么事儿,还号称“安全积极分子”,可是和刚检查完尸块的马德胜握个手,就吐得人仰马翻,这就充分塑造了他的个性。而老年王响,则完全是另一副样子,经历了丧子丧妻之痛的他,为人平和、稳重。
王响是个极度悲剧的人物,在时代洪流下,他本可以不下岗,但在职工大会上因为丽茹得罪厂长而临时被下岗。儿子王阳因为救沈默而死,妻子也因为儿子的死自杀。本来整整齐齐的一家人就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王北则成了他生命中唯一的暖色。他始终没放下王阳和妻子的死,他看似变了,但不变的是对追查凶手的执着,他希望给王阳和死去的妻子一个交代,因此他拉着彪子和马德胜一起追查这个案子。直到最终水落石出,他才决定向前走,放下过去。
彪子也是一个悲剧,为了丽茹失去了升迁的机会,还被第一波下岗。爱丽茹,却不能给她想要的生活,两口子过得磕磕绊绊。总是买彩票,始终没中过,好不容易中大奖了,却把车开进了河里。整个人看似没心没肺的,却活得非常憋屈,他的故事极具宿命感。
马德胜,一个真正的有担当有职业理想的好警察,却得不到重视,冲动辞职。他也挺悲剧的,职业和抱负上的悲剧,沈默的案子没查清,他耿耿于怀了十多年。
故事里的人物,各有各的无奈、痛苦、悲情色彩。尤其是沈默,一个好好的姑娘,被自己大爷祸害,还被自己的好朋友出卖,给大爷上了点眼药,他却贴出她被迫拍的照片,毁掉她的前途和名誉。人生正处在最低谷时期又被好朋友殷红给卖了,所以她愤怒,本来要绑架敲诈,却弄死了港商,也弄死了殷红。一切并不该发生,但她却被命运推着走出了糟糕的一步。而成了杀人犯后,她失去了爱人王阳,也失去了唯一的弟弟傅卫军,其实她到桦林是想重新开始活的,但大爷却不给她机会。她是一个被不断逼着走上歧途,走向更悲剧命运的少女。
所以剧里除了宋厂长、港商,几乎都是可怜人,各种各样的可怜,一个赛一个可怜。他们是被命运扼住喉咙的人。看剧时不禁让人感叹造化和命运的弄人。
看第二遍的时候,我还发现了一个重要信息,剧里似乎反映了朱局的官僚主义。在查案时,马德胜一直想追查碎尸案、沈默案,但他一直觉得那件案子不重要,觉得港商失踪案更重要,因为那关乎到一笔数额巨大的可以影响桦钢命运的钱。相比一个人命关天的大案,他更关注地方上的发展,关注如何办好上头重视的事情。
叙事就更牛了,从十几年后套牌车事件娓娓道来,现在过去双线穿插,倒叙、插叙用得炉火纯青,而且第一遍看时还真被导演绕进去了,以为被碎尸的沈默,悬念感也做得足够。
所以,《漫长的季节》其实比辛爽前作《隐秘的角落》更牛,因为它用悬疑剧的形式,拍了一部时代剧,它拍了一代人的悲剧,让我们看到命运和造化的弄人。大多数人都在努力活着,但他们似乎被命运推着走,失控地滑向了悲剧的深渊。充满了宿命感。
所以,《漫长的季节》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国产剧精品,成为经典是必然,它也值得9.4分的评分。
发布于 2024-07-06 20:44・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晏耀飞 - 5 个点赞 👍
我说一个有点 偏门的点啊
现在我们都知道,沈墨由两位演员扮演
分别是李庚希(青年)和张静初(成年)
但是,一直到成年沈墨,也就是张静初出现的那一刹那
张静初没有任何的宣发,没有任何的热搜,没有任何的互动
也就是说,除了圈内人,所有的观众,在那一刹那看到张静初的脸
可以说是惊喜甚至震撼,至少我感觉,张静初扮演成年沈墨,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能做到一直到结局,才让我们从剧中知道这是张静初,这点说起来容易,其实很难的
如果是别的,比如某某五千年等等,早就18个热搜了
那我们在看到,就没有那种震撼,那种惊艳
发布于 2024-07-20 13:46・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许广新 - 0 个点赞 👍
如果你真的去看豆瓣评分,你会发现过去一年的电视剧评分,国产剧都会进入前十,甚至基本都在前三有一席之地,甚至是爱情和喜剧。
包括电影在内,国产片属于稳步上升的,哪怕上升程度几乎看不出来,那也是总体上升,反观欧美。。。正常的豆瓣剧迷其实和我这种老美分一样,只会感叹“TMD老美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发布于 2024-07-05 21:34・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阴川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