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书是适合宝妈看的?
- 3 个点赞 👍
李玫瑾的《心理抚养》。书中讲到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造成的,不当的养育导致孩子最后走上犯罪道路,书中有很多真实案例,发人深省。不仅讲养育,也讲了婚姻、遗传、基因、性格等对人的影响,在书中也传递出作者的理念: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人的很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
《适度养育:培养优秀且独立的孩子》【朱迪思·洛克】著,陈晓译,这本书中对现在家庭中普遍出现的过度养育进行讨论,过度养育容易培养出“盆景小孩”,“盆景小孩”像盆景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是家长给孩子打造的不正常的成长环境,书中对怎样让孩子自信,怎样交朋友,怎样增加孩子的心理弹性和心理调节能力等,这本书并不建议家长和未成年的孩子做朋友,因为不利于孩子交同龄的朋友,也不利于家长立规矩。
《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六招让孩子积极主动写作业》作者:项目。这本书更适合家里有小学生的孩子看,主要是解决孩子写作业中磨蹭拖拉、不愿意写作业、畏难情绪等,家长在陪写作业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这本书可以说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一本工具书。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抚养》中的一句话:有些问题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现象,父母应该抓大放小。
发布于 2023-05-05 12:13・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棒棒糖读写笔记 - 3 个点赞 👍
【安水如:有哪些书是适合宝妈看的?】
作为育儿咨询师,安水如一向主张在家带娃妈妈要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去在内求中探寻自己的内在生命,并在一点点的实践中把自己的生命给活清醒。
这是因为,唯有是活得清醒而自知的妈妈方能及时拉拽陷入精神内耗的孩子出困局,或是给予孩子清醒的人生引导,以让孩子不会在迷茫中走向精神内耗。
更为重要的是,妈妈既是孩子的母亲,更是妈妈她自己。而养育孩子又并非易事。它需要妈妈耗费很大的精力与时间。不懂内求实践的妈妈在养育中是容易精神内耗,以让妈妈这个生命变得是枯萎无活力的。
倘若一株鲜活的生命在内耗中走向了枯萎,那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里头,她都是难以带给自己与他人美好的生命体验,反而会是在不断内伤中带给自己与他人各种撕心裂肺的生命之痛的。
图:安水如 而这并不是育儿的真谛,亦非育儿之本。育儿之本在于用心来去滋养生命,以让生命从内而外地焕发生命本有的光彩与意蕴,从而让自己与孩子的生命能够让他人一靠近就有舒适自在的清爽之感。
正因如此,安水如觉得,在家带娃期间,最为适合宝妈阅读的一大好书就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内在觉醒:做一个不再自我消耗的成年人》这本心理学著作。
图:安水如 该书的作者于德志是一个先后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服务行业破壁人。著有《反内耗》《如何应对心里的难》。《内在觉醒:做一个不再自我消耗的成年人》是其新书。
安水如比较喜欢作者的一点是,作者研究并投身于心理服务十多年,但又并不局限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而是成功实现东方传统智慧与当代心理科学、脑神经科学等实证研究的结合。
图:安水如 而其新书的一大亮点是通篇都是作者与女儿在进行心理学内容的对话,并穿插进入大量的心理学实验与作者的真实咨询案例,及至每一篇章的末尾又有简短易懂的结语。
以安水如接触中外心理学著作的经验来看,与孩子的日常对话为形式来展开心理学内容,以让孩子层层深入地理解内在觉醒,这是从未有过的。于德志的这种创作形式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图:安水如 其次便是,就内容而言,安水如觉得,这是一本科普内在觉醒的极具思想密度的心灵之书。因为,安水如在阅读的过程中就有如是在攀登精神高峰般的艰辛。很费心身,很累脑袋,但却有种被引导之感。
为让读者清楚内在觉醒的重要性,作者在自序中就对自己文中的「无名之力」做了定义,说它是老子眼中的「道」,「涵盖了很多我们难以觉察却又时刻受其控制的生命运作逻辑。」
图:安水如 但作者认为这种生命运作逻辑「既包括与认知、感受、行为、注意、记忆等有关的很容易被观察到的外部表现逻辑,也包括与大脑、神经递质以及体内其他化学物质等有关的难以观察的内在变化逻辑」,安水如是难以苟同的。
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就对「道」有过定义,说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而认知、感受、行为等都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天地生」的,亦「非天下之母」。
还有就是,被作者定义为是「无名之力」的「道」这东西,它并不是拿来理解的。因为,我们没法经由头脑或意识层面的理解来去认识或识别「道」。更是没法在语言辩论与文字阅读中找到或遇见的。
图:安水如 然而,撇开作者将「无名之力」等同于「道」让安水如没法苟同,作者的这本书就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心理学科普著作。因为作者在书中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我们人类生命内在的感受、行动、记忆、学习、认知与决策,并循序渐进地教我们如何去觉察。
以安水如对心理学的了解来看,不论是何种流派,及至最后,那都是需要当事人回归到自己的生命内在来去勤恳习练觉察的。不然,这脱胎换骨的改变是不大可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实现的。
而这也是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反复提醒的。如「要想从本书中获益,我们需要在有意识的实践中一步步走向自知」、「智慧无法外求,它建立在我们个人的实践和体悟带来的即刻的觉醒之上」等。
图:安水如 综上,于德志的《内在觉醒:做一个不再自我消耗的成年人》既是一本能够让宝妈对自己的生命多一些科学了解的心灵之书,亦能能够让宝妈知道要如何活得不内耗的可实践的精神指导之书。
编辑于 2023-10-15 13:57・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安水如 - 0 个点赞 👍
作为新手妈妈,在漫长的育儿生涯中,需要两个很重要的工具
- 如何养育的知识
- 儿童心理学知识
养育知识让孩子身体强壮,儿童心理学知识让孩子内心健康、快乐成长。
关于养育方面的知识,推荐题主可以看看《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这本书真的对得起百科两个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生理上的问题,里面都有相关介绍,同时,这本书是凝结了百位儿科医生的智慧,科学,全面,实用。
另还推荐一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之所以推荐,是因为我家人和孩子都是这本书的受益者,以前总是迷信某一种食物的功效,看了此书,才明白均衡饮食对身体的重要。
从孩子开始吃辅食,我就参照书里的推荐,认真搭配,现在孩子2岁多了,还没有生过病。当然,孩子身体健康也离不开多运动,好好睡觉,按时打疫苗等。
关于儿童心理方面的, 个人觉得看这一本书就够了~《超实用儿童心理学》。
逛知乎久了,会看到一个现象:很多父母都会提出相类似的问题,问题的重复率极高,一些问题甚至会被反复提几十次以上。比如“为什么我家孩子1~2岁就变得很叛逆,什么都跟我们对着干?”“为什么我家宝贝在家里很活泼,一到外面就变得很胆怯呢?”“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无法专注,听课老是走神?”
另一个现象是:很多父母在一个问题得到解答后没多久,又会生出新的问题,如孩子如何跟其他小朋友相处,孩子做事总是磨磨蹭蹭……
好像孩子的问题永远都解决不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可以去看看这本超实用心理学,跟学术型的心理学不一样,该本书通俗易懂,不乏味,看着看着,似乎看到了自己孩子的问题,再看着看着,心里的疑虑慢慢消除了。
老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这两本书可以解决新手妈妈的好多问题,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是成长的,所以作为孩子的责任人,我们要一直学习,跟上孩子的脚步。
这里就再推荐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几本书,家长看多了可以融会贯通,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别错过孩子英语学习敏感期》
大部分家长会在孩子2岁左右考虑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这本书是根据孩子的大脑发展规律,进行分龄启蒙,书中不仅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告诉你该怎样做。
同时,书中还推荐了大量优秀英文绘本及动画,给不知该怎样做英语启蒙的妈妈一剂良方。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看这本书时,是在孩子睡着后,没过多久,孩子被我笑醒了。
就像作者说的像触电一样抖啊抖啊抖起来,这本书语言风趣幽默,就像在你耳边呢喃作者的所见所闻,在看的过程中不自觉被代入。过后,又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同时,这本书也不鸡汤,有些甚至是反鸡汤。
《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
对于80后,90后妈妈来说,亲子阅读似乎成了必修课,但做过方知不易,不易中还有一些困惑:
亲子阅读是纸质书好,还是各种app好?
为什么我带孩子读了那么多绘本,孩子上小学后却连读明白作业题都困难?
为什么我坚持做了那么多年“亲子共读”,却发现离开父母的伴读,孩子的阅读意愿、阅读能力、选书能力几乎为零?
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并持之以恒?
孩子的绘本到底该怎么选?如果你也有以上问题,不急,打开此书,作为成功让两个孩子都爱上阅读并享受阅读的父母、家庭教育研究者的真心爸妈会为你娓娓道来。
《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青少年学习版)》
相信我,这本书等到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会很有用。不仅家长可以看了帮助孩子,初中高中孩子也可以自己看。
很多父母都头疼孩子的作业问题,内驱力问题,注意力问题……
而这本书就是对症下药的,它会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学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出发,把底层的学习规律和心理规律描述出来,让你了解学习背后的奥秘,从而提升学习的内动力、专注力、自控力,提高情绪的积极性、稳定性和开放性。
这本书的作者是周岭,他写的关于认知的三本书我都看过,受益良多,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之一。
以上推荐的基本都是育儿方面的书籍,记得樊登老师说过,读书要宽泛一点,不要局限于某类书籍。
在孩子1岁前,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养育孩子,如何照顾好孩子,遇到孩子生病了该怎么办,这时,养育方面的书籍可能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在孩子两三岁时,他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为人父母,面临的是如何跟孩子沟通交流,如何教孩子融入社会,如何解决孩子行为背后的问题,这时,简单的心理学书籍,指导书籍会成为我们的心头好。
等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他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如果只用我们的经验,或许已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才能来指导孩子。如看过理财方面的书,才能教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压岁钱,看过运动方面的书,才知道原来运动对大脑如此重要,看过科普类的书,才能回答孩子植物为什么不会移动……
知识在读书中来,成果在实践中出。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有时候读书不是为了孩子,而且是为了自己。
发布于 2023-05-07 09:35・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Ag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