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特指莫言,现在很多文学作品,其中描述的某个时期,全都不能完整的代表那个年代,其中失真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我的外婆和奶奶都是1920-30年之间出生的,我外公和爷爷活到现在的话全都过百岁了。
从小我就喜欢看很多文艺作品,总能看到很多的旧社会和抗战的内容,我就常常拿着这些事迹去问他们。
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这些文学作品内描述的那个年代,跟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叙述的并不一样。
为什么我说不一样呢,这么说吧,我爷爷是农村出来的,我奶奶也是农村出来的。
老家很穷,后来打仗,颠沛流离,经历过战争,经历过饥荒,辗转求生才来到了这里。
我的外公是纯粹的本地资本家家世,很有钱的那种,我外婆祖籍宁波,明清时期到的这里,属于官宦人家,祖上当官的,之后就定居在这里。
可以说,我家祖上是农民、资本家、官宦人家占齐全了,要说那些个年代,我家老人应该是有点发言权的。
我曾经问过他们,日本人杀人厉害吗?
我奶奶跟我说,打仗那会儿,日本人进城就杀人,那些当兵的尸体堆成了山,城外的护城河里,到处都是死人。
有国民党的,也有共产党的,河里都是血,她说那时候的日本人凶残的不得了,这是绝对的,但基本上就杀当兵的,几乎不对老百姓下手。
那后来呢?把当兵的都杀光了以后,日本人正式进了城,那时候就不杀人了,开始收拢人心,一改凶残本性,经常有日本人给老百姓送药,免费看病什么的,这个也有的。
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像南京那样大屠杀的,这一点是真实的。
这些我从老人口里求证过,也就是说日本人凶残的杀人是真实的历史,后来想要收拢人心,也有对老百姓好的时候,并不像有些文艺作品里,见人就杀,全国都一样,夸张不得了,要分时期和地域去说。
关于没饭吃的问题,我爷爷奶奶打仗时候出来,当时确实穷,老家饭都吃不起,没有粮食,这些都是真的。
年轻的,身体素质合格的,为了吃口饭,就选择了当兵,一开打,很多人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老婆的爷爷,就是16岁去当兵的,现在90多岁了,整个村子200多个小伙子一起去当兵,后来只有3个人活下来,她爷爷就是其中一个,还有两个残废了。
那时候江苏的很多农村都是这样的,穷的让你无法想象,但是江南地区并没有这么离谱。
至少我奶奶说,从打仗一直到建国,再到三年自然灾害,我们这里的饥荒没那么严重,吃不饱是有的,但没有感觉到太离谱的苦难。
但是有些穷苦地方,饥荒确实非常厉害,这个是事实,但也绝不是某些文学作品里说的,全国到处饿死人,太夸张。
其实跟地区有很大关系,不能用某一个地方去代表整个国家,这是不负责任的。
现如今的文学作品,夸张的分成太多,很多对过去不了解的人,捧着某人的书,大肆宣传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这就等于是说现在发现一个保护伞,然后说全国都是这样,负责任吗?
再说上山下乡吧,我爸就上山下乡过,那时候的农村富有吗?并不富有,但是也没穷到像有些文艺作品里吃饭都成问题的程度。
我爸说天天吃肉是不可能的,但是经常能吃上肉倒是真的,半夜跑去隔壁村偷鸡,真的有!
吃完了,后面林子里挖个坑,把骨头羽毛一埋,这事儿经常干……
村子里不富有,但是也不是一年到头吃不上肉,那种描述太夸张。
所以,现在很多文艺作品描述的年代都有或多或少的失真,你可以特指某个地区,但不能扩大到全国都这样。
就说莫言笔下描述的那个母亲,能代表中国旧社会的女性吗?能吗?
如果莫言说,这个母亲是以自己母亲为原型写的,我认为毫无问题。
因为她只代表一个自己,不代表全部的女性。
但是有那么一群人,就把这个来代表中国女性,我就问问你们,你们身边90岁以上的老人。
你们见过几个是生八九个孩子,个个父亲不同的?你们见过几个?听说过几个?
家里有老人的,去问问,都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他们听说过没有?
我不知道莫言的作品伤害了谁,起码这个母亲我是接受不了她来代表中国女性的。
我对莫言没偏见,我们就实事求是的说。
作为普通的读者,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想法。
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喜欢莫言的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喜欢莫言的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
谁捂谁的嘴都是不对的,我认为夸莫言和喷莫言,都应该存在。
不管他写得内容是真实的还是失真的,都应该允许评价。
一个作家的文章写出来了以后,它就不仅仅属于作家本人了。
它属于所有读者,你可以赞美,他也可以批判,禁锢言论这是文阀的行为。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知乎瓦萨比,逼乎柯镇恶,喷人大帝,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网文拖拉机,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立志把自己活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