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清朝入关前,八旗驻地是怎么分的?

知乎用户
272个点赞 👍

清初这一带没有八旗的人,只有臣服清朝的东海女真部落。努尔哈赤时期就总来这里抓壮丁,“东海沿边散居诸部,多未归附,上遣兵四百往取之,悉收其散处之民,其岛居负险不服者,乘小舟尽取之而还”。后来为了抓人方便,又派来工匠造大船。

皇太极时期延续这一政策,经常来抓壮丁。1639年,有一个叫加哈禅的东海女真库尔喀部酋长逃到了离海参崴不远的勒富岛。这个岛的名字是满语,翻译成汉语就是熊岛,被俄国割去后改叫俄罗斯岛。皇太极命令朝鲜出兵一千去剿灭加哈禅。朝鲜打了个折扣,只派了400个铁炮手、100个弓箭手,把加哈禅一行人抓回来献给清朝。

在清初的大部分时间里,离这一带最近的清军据点就是宁古塔,皇太极1636年建的这座城,并不是哪一旗的地盘,八旗共同抽丁镇守。

宁古塔东南到大海这一代长期没多少人活动,本地土著被清朝抓去关内当炮灰,都快死绝了。直到1684年,关东南部的人参资源逐渐枯竭,北边有俄国南下,南边有朝鲜人越境采参种地,清朝感觉老家快要守不住了,这才开放绥芬河流域的采参。

1714年,清朝将珲春一带的居民编入八旗。起初是250人,乾隆年间增加到450人。旗人要服役当兵、采人参、捞海参、采海菜、捕蟹,雇汉人来种地,这个政策成功地让旗人和汉人都不满意。旗人嫌徭役太重、禄米太少吃不饱,汉人雇工嫌剥削太重。而且为了防止汉人雇工在此定居,居然要“俟务农毕,解至宁古塔”。

为了躲避清朝的压迫,不断有人逃亡,到了乾隆初年,“宁古塔属之绥芬、乌苏里以外雅兰西楞暨南海岛屿地方,偷挖人参与刺字人犯,十数年间,已聚数千人。”朝鲜方面也派人来沿海巡查过,发现有一些流民在沿海种地,“有麦菽粟稻麻之属”,不仅盖了房子,挖了井,甚至还建了土地庙。但是朝鲜巡船来的时候人都跑了,也不知道是哪一国逃亡来的人。

清朝负责管辖这里的吉林将军一贯是能糊弄就糊弄,连着好几任,“不过拿获数犯,以图塞责,办理殊属草率”。乾隆嫌他们太敷衍,派来御前侍卫库楚,会同盛京将军和吉林将军,出动2400人搜剿沿海,抓捕流民,“捕致海岛,破其船而弃之”。

但是,这些流民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怎么也抓不干净。而且珲春的旗人借着出海捞海参的机会,经常和流民贸易,“南海等地奸民彼此勾结,互通消息”,流民的布匹、靴子之类的东西都是从旗人手里买的。珲春的旗人有土地却没人种,私下雇佣汉人流民,有的旗人和汉人走得太近,甚至和汉人结亲,被以“品行卑贱,玷辱满洲颜面”为由开除。

之后清军就隔些年来搜查一次,杀光抢光烧光,确保“岛内俱无越冬盗贼及本年逃出盗贼,且无搭建之窝棚、开垦之田地”。但是流民还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来熊岛发现了金矿,流民更加聚集。

1854年,俄国派来测绘的战舰巴拉达号出现在珲春附近,清军看了看,就算了。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清朝全面缩回珲春,放弃在海参崴沿海的巡边。

1867年,熊岛的淘金工人发动反抗俄国的起义,次年被镇压。

珲春的底层旗人不管清朝签了什么狗屁条约,老子祖祖辈辈都在这片海域捞海参,凭什么说不让去就不让去了?于是渔民和俄军频频冲突,清朝官府屡次要求渔民不要“越界”,渔民只当放屁。

1880年,清政府和俄国达成协议,珲春渔民要出海,必须在珲春协领衙门领取票照,否则就会被俄军捕拿,而领了票照的人要给俄国交重税。

这之后,俄国持续迫害海参崴华人。八国联军侵华时,虽然没有像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那样在海参崴展开大屠杀,也加紧了对华人的限制和压榨。十月革命后,海参崴华人遭到白军和红军的轮番洗劫,中东路事件时,苏联更是以“防谍”为由肆意逮捕刑讯华人,劫夺华人财产。

直到1937年年末,苏联对海参崴的华人、朝鲜人、波兰人、德国人展开大清洗。华人反抗,但是实力差距悬殊,仅击毙苏军7人,有434名华人被杀。最终,苏联的三万多华人被就地释放者仅有3794人,有9830人被杀害或送进古拉格,5763被流放到中亚和西伯利亚,11412人万里迢迢经新疆归国。

编辑于 2023-03-23 15:45・IP 属地北京
项天鹰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