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公元1500年之后,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没有任何重大贡献。
在过去500年,中国在发明创造方面乏善可陈。
我们用数字说明这一点。
从旧石器时代(250万年前)到公元2008年之间产生了1001项改变世界的重大发明,其中,中国有30项,占3%。
而且,这30项全部出现在1500年之前,占1500年前全球163项重大发明的18.4%,其中最后一项是1498年发明的牙刷,这也是明代唯一的一项重大发明。
在1500年之后,500多年来,全世界共有838项重大发明,没有一项来自中国。
传统农业社会只有农业、冶金、陶瓷、手工艺等几个行业,其中农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现在我们有多少个行业?
按照国际多层分类标准,仅出口产品,两位数编码的行业有97个,4位数编码的行业有1222个,6位数编码的行业有5053个,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这些新的行业全是过去300年里创造的,每一件新产品都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
然而,在这些众多的新产业和新产品中,没有一个新行业或重要产品是中国人发明的。
以汽车产业为例。
汽车产业是1880年代中期由德国人卡尔·本茨、戴姆勒和迈巴赫等人创造的,之后经历一系列的技术进步,仅从1900到1981年间,就有600多项重要创新(Albernathy, Clark and kantrow (1984))。
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如果你写一部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史,榜上有名的发明家数以千计,里边有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美国人、瑞士人、日本人,但不会有中国人!
即使像冶金、陶瓷、纺织等这些在17世纪之前中国曾经领先的传统行业,过去三百年里的重大发明创造,也没有一项是我们中国人做出的。
公元1500年之后,全球开始趋于一体化,一项新技术一旦在一个地方出现,很快就会被其他地方引进,对人类整体的进步发生重大影响。
比如,德国人于1886年发明了汽车,15年之后,法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国,又过了15年,美国取代法国成为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到1930年,美国汽车普及率已达到60%。
中国对世界发明创新的贡献与中国的人口规模太不成比例。
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倍,日本的10倍,英国的20倍,瑞士的165倍。按照知识创造的指数缩放法则,中国的发明创造应该是美国的5.6倍,日本的17.8倍,英国的42.3倍,瑞士的591倍。
但实际情况是,500年里,中国在发明创新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几乎为零,不要说与美国、英国比,我们甚至连瑞士的一个零头也达不到。
瑞士人发明了手术钳,电子助听器,安全带,整形技术,液晶显示器,等等。
中国人民银行印刷人民币使用的防伪油墨是瑞士的技术,中国生产的面粉有60%-70%是由瑞士布勒公司的机器加工的。
为什么中国在过去500多年里的创新、创造如此之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实际上,中国人最具创造力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代也是中国人最自由的时代。同时也是各种学术思想和发明创造的最高峰!
公元1500年之前,西方不亮,东方昏暗。公元1500年之后,西方国家经过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开始变得文化璀璨、科技繁荣。
譬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家,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伽利略、牛顿、哥白尼、笛卡尔等科学家,黑格尔、马克思等思想家、哲学家灿若群星。
反观东方世界:
1368年,明太祖建立明王朝,之后确立了著名的“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必须从《四书五经》中选择,决不允许自由发挥,甚至于就连格式也必须是八股!
1380年、1393年,明太祖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大将军蓝玉满门,彻底废除宰相制。
1644年,清王朝建立,清承明制,继续了这一传统。1729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毋庸置疑,改开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我们的骄傲。
但是,必须看到,这一成就是建立在西方世界过去300年发明创造所积累的技术基础上,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每一项重要技术和产品,都是别人发明的,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
我们不过是在别人建造的大厦上搭建了阁楼,丝毫没有狂妄自大的理由。
比如,牛顿花了30年的时间发现了万有引力,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搞明白了万有引力定律。
但是,如果我宣称自己用三个月的时间走过了牛顿30年的道路,那毫无疑问是可笑的。
再比如,我们常说中国用世界7%的可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我们需要问一问:中国何以做到这一点?
简单地说,就是大量使用化肥。中国人食物中大约一半的氮来自无机化肥。
那么,氮肥的生产技术是那来的呢?
这是100多年前,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发明的,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