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为婴幼儿不适合玩声光电玩具。现在市面上的玩具五花八门,有些看似比较安全,实则暗藏隐患。
随着科技发展,玩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花样也越来越多。伴随着闪烁的灯光,播放着各种音乐,无论是声音,还是灯光,对于婴幼儿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轻松就可以将孩子注意力牢牢吸引。部分廉价劣质的玩具,含有有害物质,对于声音和光线没有进行合理的控制,玩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危险,同时容易损伤婴幼儿的视力和听力。
作为一名医生妈妈,我不建议婴幼儿过早接触声光电玩具,原因有三:
原因一:损伤听力
一般来说,婴儿在出生后即可对声音有一定的定向力和分辨力,出生后不久就可以分辨出母亲的声音。2周大小,可将头转向声源方向,1个月左右可辨别声音的细小差别,3个月时可转头寻找声源位置,4个月能听到悦耳笑声,6个月时对母亲声音有特殊反应。大约8个月时可以分辨语音的意思,1岁左右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2岁时能分辨不同音调及音色的声音,能听懂简单的语言,3-4岁时听力发育较完善。

婴幼儿听觉是伴随生长过程逐渐发育完善的。如果孩子过早的接触高分贝音量或者过于嘈杂的声音,会影响孩子听力发育,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有研究表明,当声音超过70分贝,对于孩子就属于噪音,并且会对儿童的听觉系统造成损害。如果声音经常达到80分贝,孩子就会产生头晕,头疼,耳鸣,烦躁,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并对孩子的听力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
原因二:损伤视力,过早消耗远视储备
市面上一些玩具,为了更好的吸引孩子,喜欢安装一些灯,可以发光,甚至闪烁。如果发光过于闪亮,孩子会因为好奇一直盯着发光部位,导致视力下降,散光等。频闪变幻的灯光,如果闪烁过频,会造成孩子频繁眨眼,视觉疲劳,影响孩子的视觉发育。
儿童的眼睛和视觉功能是逐步发育成熟的。新生儿出生时视力只有光感,随着月龄增加,视力逐步提升,一般1岁儿童视力可达0.2,2岁视力可达0.4以上,3岁视力可达0.5以上,4岁视力可达0.6以上,5岁及以上视力可达0.8以上。儿童的立体视大约5-6岁基本发育成熟。

新生儿眼球较小,眼轴较短,双眼为生理性远视,称之为“远视储备量”。随着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趋于正视。正视后,如果眼轴继续增长,就发展为近视了。

一般3岁前远视储备量为+3.00D,4-5岁为+1.50D~+2.00D,6-7岁为+1.00D~+1.50D。如果4-5岁儿童远视储备量只有50度远视,则为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近视不光对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影响,高度近视因眼轴过长,还可以引起视网膜脱落而致盲。
现代生活,电视,手机,平板随处可见,婴幼儿也会被其五颜六色的图片,可以滑动的界面深深吸引,还会有模有样的学习。经常接触电子产品的孩子,远视储备消耗很快,这样就会影响到孩子视力发育了。所以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应该从小开始,减少接触声光电玩具,减少接触电子产品,保护孩子远视储备量。
原因三:阻碍孩子语言开发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父母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给孩子玩耍发声玩具,孩子很快就会被声音所吸引。作为照看者,可以偷个懒,放松一下。但是不要忽视长期和发声玩具玩耍,孩子面对的是一个玩具,他可以被声音吸引,但是缺少了语言和情感交流,极大的减少了孩子主动开口说话的欲望。即使孩子在语言功能萌动的初期,孩子开始模仿发声玩具的语言,但是缺少了沟通,孩子缺少了和周围人互动的环境,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就会滞后,对于日后的学习会受到影响。

在婴幼儿时期,作为父母一定要多和孩子交流,通过语音语调不同,加上肢体动作的变化,加强沟通,及早开始语言刺激,预防日后语音障碍的发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孩子做游戏,读绘本,放慢,清楚,提高语调的教孩子模仿,可以促进孩子语言开发,同时增强孩子理解能力,提高外界信息接收能力。
怎么保护孩子的远视储备呢?
一、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接触阳光,促进眼内多巴胺释放,从而抑制眼轴变长,预防近视过早发生。3-6岁儿童每日户外活动时间2小时以上。
二、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
要减少读书,画画,写字等近距离用眼时间,20分钟左右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可以远眺5-10分钟,避免不良读写习惯,不在走路,卧床,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者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写画。低龄儿童尽量以家长读绘本为主进行阅读,避免孩子过度用眼。面对有灯光频闪的玩具或者屏幕,建议家长及时注意,避免孩子因好奇,一直盯着看,导致视疲劳,消耗远视储备。
三、限制视频类电子产品使用
长时间近距离使用视频类电子产品易消耗儿童远视储备量。建议婴幼儿禁用,3-6岁尽量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婴幼儿以及儿童一定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所以,保护好孩子的听力和视力,开发语言功能,是家长的责任。作为妈妈,我不建议婴幼儿过早接触声光电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