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是对语言现象的研究,是对语言规律的总结,是对语言学习的帮助。
但不应该是对语言使用的规限,更不应该成为对语言使用者的刁难。
因为语言是活的,是发展变化的,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才是语言的主人,专家最好只是旁观者、观察者、记录者、研究者,而不是制定规则的人。)
更因为语言的目的是交流信息,而不是使用规范。(有些领域需要规范,那是行业或专业的需要,如新闻播报,法律条文,政府公告,学术论文等等,这完全不同于日常交流。)
只要大家能听懂,就行了,哪来的对错?
譬如锅糊了,我们都知道是指饭糊了,这就行了,何必翻来覆去地挑字眼。
各种死板约束反而是对语言本身的伤害,因为语言是有活力的,是能创新的。
譬如被字句,他被死亡了,这是多么有魅力的语言创新。
如果按照咬文嚼字的做法,这种创造力一定会给扼杀。
所以当年中文系里两派严重对立:
文学专业的学生觉得语言专业的学生简直是有病,整天挑语言的毛病,搞得话都不能好好说了,累不累?
其实这是半吊子的语言学习者对于语言研究的半懂不懂导致的。
其实真正的语言学家反而是非常尊重语言的活性的。
绝对不会干出把“说(shui)服”改成“shuo服”的事情的。
这是典型的标准化思维和高高在上的自我优越感导致的错误。
你语言研究者只是一个研究者而已,你把语言使用的历史脉络说清楚,把语言规律整明白就行了,哪有资格居高临下地去指导别人必须这样说而不能那样说?
人家愿意用shui服就用shui服,愿意说shuo服就用shuo服,关你们一班专家何事?
你们要做的是记录:什么时间,很多人把“说服”读成shuo服了。
也可以进一步研究: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段发生了这样一种改变,有什么启示。
————
我本以为是常识的东西,却那么多人反驳,我只好把索绪尔抬出来了。

任意性,约定俗成性
看到了没?
编辑于 2023-01-12 17:04・IP 属地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