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个回答

读纸质书比电子书好在哪里?

吴中六如hermit
以我个人经历来看,除了有阅读价值外,纸质书也是精神的重要载体。
  • 黑色封面上,已经出现与书脊大致平行的折痕,这本《行者无疆》,是在14年夏天买的,那天我在宿舍熬夜读了一半,那种疲惫又兴奋的感觉,记忆犹新!
  • 啊!要命的《百年孤独》,初中毕业购于南京,当时和小伙伴旅游,第一天就把钱包丢了,好在之后找了回来。唉!积灰的《战争与和平》,梅雨天给你留下了淡黄的斑驳,高三的学业和你的篇幅一样令人绝望。
  • 15年买的《相约星期二》,书脊有被折弯的痕迹,这是一趟难受的旅途留下的符号。18小时的硬座,从扬州到西安,车厢很挤,温度很高,味道很怪,屁股很疼……
  • 高中收拾东西回家,一箱书里面混进来几个陌生面孔,一本破烂的《红楼梦》,一本深蓝色《瓦尔登湖》,一本《庄子》,想起来是她借给我的。还不了了!还不了了……
  • 淡粉色的小册子,中间几页还有被液体泡过的褶皱,这本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见证了我大二“间歇性踌躇满志”的日子,那段时间的“自律”也并非一无所获,至少让我明白了伏特加和社会学书籍是完美组合,一个易醉,一个助睡。
  • 这本黄色封面,诞生于学校打印店的胶装《托克维尔传》,是一位与我志趣相投的友人赠我的毕业礼物。这位也是令人意想不到,谁能想到他把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借出来扫描打印呢?
  • 《觅渡觅渡》《古典之殇》,两本崭新的盗版书,16年买后再未打开。19年偶然翻起,里面用铅笔娟秀的记了些笔记,俏皮可爱。合上书,同那本破烂的《红楼》一起塞进最角落的箱子。
  • 16年买的《飞鸟集》,从扬州到西安到广州,横穿数千里,历经五六年,这本书一直陪伴着我,每一道褶皱都代表一个情绪低落的夜晚。

人类喜欢赋予物体以自己的情感。纸质书可以为阅读者承载一些精神碎片,或是强烈的情绪,或是独特的经历,或是人生里珍贵的过客,即使两本一样的书,不同的阅读者都会有不同的阅历,这是一部kindle所不能完全展现的丰富精神世界,我想纸质书相较于电子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为每一份独特的精神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载体。

编辑于 2023-01-12 13:49・IP 属地广东
子夜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