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我看的最细的是《终宋》,所以就想借此机会聊一聊这本书的构架。
小说的剧情架构,一种是“动”一种是“静”。
换成通俗一点的说法,一种是游历四方,一种是圈地经营。
如果再通俗一点,西游记很多人都看过,目标灵山,一路西行,师徒四人在不断游历。
姑且将这一类称之为“游记”。
红楼梦呢,整本书的故事大体都是围绕着荣宁二府展开,
甚至更明确一点,绝大多数剧情都是围绕一个家,主体基本离不开京城这个范围。
姑且将这一类称之为“圈地”。
所有小说剧情形式,归根结底,无非就是这两种架构,然后在两者之间往复交换。
这里之所以要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对作者而言,他们彼此之间具体写法有很多明显不一样的考量。
从故事的编织角度上来说。
如果是以“游记”的框架去展开,那要写的就是“一条路”,以及“路上所发生的事”。
类似一种大富翁或者飞行棋的状态。
人物每前进一格都是“新的场景”“新的人物”“新的事件”,基本上都不会重复。
这个框架下,剧情往往是“冒险旅程”。
主角的状态更近似于“过客”。
如果是以“圈地”的框架去展开,那要写的就是“一张图”,以及“图上的展开的关系网”。
这个关系网不一定是“人物关系”,同样也是“事件关系网”“线索关系网”。
剧情中的场景和人物是经常重复利用的。
这个框架下,剧情往往是“探索经营”。
主角的状态更接近于“住客”。
这两种框架之下,作者要考虑的重心完全不同,编织具体剧情时的思路也大不相同。
基本所有小说的剧情框架,都只在这动静二者之间,极少例外。
而终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便是开篇“游记”框架的写法,以及后续动静之间的转换。
如果看完终宋,会觉的这是一篇典型的“种田争霸”模式的历史架空小说。
按照一般“种田争霸”模式的开篇,这个切入点应该放在主角机缘巧合去蜀中当县尉。
但作者没有这么做。
在真正拉开“占川为王”的核心主线之前,先用了近百章的篇幅讲了一个“游记”框架下的故事。
主角开局死囚,机缘巧合被选入一只谍报小队。
这支小队一路从大宋首都开封前往蒙古大都,然后在两国之间杀了一个来回,重新返回开封。
这中间经历了大理高氏遗子,边境叛徒追杀,蒙古境内更是遭遇各种围追堵截。
中间跟张氏的反复拉锯,到了目标地点后接头人失踪,重新找到线索,拿到情报后回返。
不夸张的说,这一百多章的剧情,拎出来就足以单独成书。
故事完成度极高,内容充沛,草蛇灰线,环环相扣,主角个人经历更是堪称一段传奇。
同时,作为开篇来说,这百多章的故事更是全书灵魂所在。
他不仅是主角冲进蒙古境内闹了个天翻地覆,然后又成功全身而退多么牛逼。
作者借着一路经历,完美展开了时代画卷,交代背景,铺开了因果关系,拉着读者代入其中。
这时再看主角当庆符县尉,谋川蜀,杀蒙哥,权倾朝野,自立为王,
整个核心主线都得到了升华,跟普通的种田争霸文感受完全不同。
所有的谋算,情绪,都被调动的恰到好处,轻松就能理解,同步。
这一百章的游记,可以说是给后续“经营,种田,争霸”打下了完美的铺垫,夯实的基础。
中期剧情本质上是围绕着“钓鱼城之战”一步一步展开,
从“动”转“静”,由“游记”转为“圈地”,整个过程自然而流畅,
蒙哥一死,川蜀全面反击,整个故事也随之达到高潮。
实际上,这一系列布置,最终汇聚到钓鱼城下,上帝折鞭,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且琐碎的。
不仅是宋蒙双方兵力部署,战略抉择,各方调动,政治背景,人物动向。
如果普通人想要在这种程度上完全还原钓鱼城之战,单查史料资料,恐怕就得厚厚的一摞。
你可以稍微试想一下,一本历史架空小说想要让读者吃透这些东西的难度。
然而终宋却做到了。
即使完全不了解历史背景的人,一路走过来,也能很轻松的理解这整场战役的方方面面。
他不会让你感觉到难啃,消化不良。
而是很自然的跟随着主角的脚步,轻松地,完全地理解了这南宋末年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其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正是那开篇看似与钓鱼城完全不相干的一百余章“蒙宋游记”。
……
最后,恭喜“怪诞的表哥”拿下十二天王,预祝作者一书封神。